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校 王佳惠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如何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有效的教学,已然成为本研究话题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策略把握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从汉字结构、记忆方式、趣味教学方式等角度施力,笔者以为这样的策略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忽视了农村特征的背景下,这些策略又显得根基有些不足,实际上并不符合真正的农村低年级学生的特征。因此,笔者尝试真正从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寻找更具适切性的教学策略。
识字教学的前提是认识学生识字过程的心理,而这恰恰是经验视角下所缺乏的一种教学取向。农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如果不关注“农村”与“低年级”这两个特征,那识字教学恐怕难免进退失据,而关注这两个特征,无非就是关注农村低年级学生有什么样的生活经验。
笔者注意到,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在其一、二年级阶段的学习中,常常有“画字”的一种说法。带着对这一说法的研究,笔者再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当下农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发现“画”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在很多学生家里挂着的拼音、写字的贴画上,甚至是墙壁上,都有很多的涂鸦,其中既有画,又有字,这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小学之后写字时都叫“画字”。由此笔者判断:画,既是农村低年级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与生活方式(相比较而言,城里学生一般没有这种可以随时随地涂鸦的可能),又是他们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在他们感受生活,进而通过文字来感受世界的过程中,“画”将成为他们的重要选择。
这里可通过一例来初步探知学生的画字心理:学生学写“人”字时,其大脑里往往会有人的表象,会有身边熟悉的人或者是从动画片中认识到的人的表象,当然也有可能是其即时看到的真实的人,又或者是手旁图画上的人。一撇一捺所构成的“人”字,在低年级学生看来,这两个笔划与其画图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两者均能让学生生成人的表象,都是可以“画”的;区别在于作为汉字的“人”是一种抽象的表征方式,作为汉字的人要在学生心中扎根,关键在于学生在形象基础上生成抽象认知,而这也正是识字教学最需要抓住的本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比较了同行识字教学的思路,再思考如何基于农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来生成更有针对性的识字教学策略,得出如下几点思考:
农村中有很多城市不具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认识,为识字提供经验基础。
譬如认识“门”,学认、学写很简单,因为简化的门字是最简单的汉字之一,但若想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接受一些文化的熏陶,则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的家人带着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生活的村子里去找老房子,看这些老房子中的门是什么样子,并由其中部分学生向笔者提供照片。到了课堂上,笔者结合这些图片告诉学生何为门框,何为门扇,何为门轴(包括门窝儿),何为门槛,当然,学生在观察时就已经接受了家人的相关介绍),然后再向学生介绍“门”字的演变,当学生看到(甲骨文)和“門”(繁体字)时,会在简化了的“门”字的认识中,生成一种基于文字历史演变的认识。
农村孩子与生活接触较多,对生活元素的感知相对要直接、深刻一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大脑里的干扰因素不多,因而更可以利用这些表象来教学生走出识字的第一步。
如认“雨”字,这个字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并不容易。笔者见过有教师从对称的角度让学生认字,此法虽有效,但不足以帮学生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于是笔者让学生基于表象,去画自己所认识过的雨(图像是表象的表征方式之一)。起初,学生画的是雨滴,教师可追问:“雨滴从何而来?”学生多会画出天上的云朵,笔者实践中发现,画出此图的学生占据了班上的绝大多数,这说明学生的表象是一致的。有了这个基础,笔者再借助于“雨”字在甲文、金文、小篆中的演化,让学生看雨字是怎么从“画”变成“字”的。
有些字在课堂上教认,总感觉缺乏环境支撑,而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自然生活中识字,效果会大不相同。同样的一个“飞”字,在课堂上只能是笔划重复,而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学生在周末放着风筝在天上飞,随后在地上写出一个“飞”字,用家长的话说,“感觉大不相同”。事实上,这也客观上让农村孩子亲近了自然,认识了汉字的价值。
诚然,农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研究,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紧扣“农村”与“低年级”这两个特征来实施识字教学,既是一种策略,又是一种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当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面临着生活的较大变化,城市化战略的推进,让今天的孩子们正逐步远离农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农村文化的脉络不会断,农村中总会延续着一种独有的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农村建筑中,存在于农村风俗中,存在于学生在农村生活中生成的表象中……当将这些文化提取出来,进而成为支撑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基础时,识字教学就会表现出异样的风采。
因此,农村小学语言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应当坚持立足于学生的农村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己的所见、所想中建构对汉字的认识,这样的识字教学就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而抵达了文化的境界。可以肯定的是,农村孩子将来多不在农村,但若在其识字之初就播下其生长之地的乡愁的种子,那一定会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记住乡愁。而这,不正是当前所热议的核心素养要素之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