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秋
(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教学的最高境界与追求。以往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教案要如何设计精妙、教学过程要如何环环紧扣、学生出现状况要如何规避。个人的主角意识强烈,表演欲望高,甚至有时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资源,从头到尾都是我在唱独角戏。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因此,他们的参与意识也很淡薄。整个教学过程平淡无奇,学生也会兴趣全无。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我的教学思想也有了些许转变,由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由权威变成了学习者的挚友,由评估者变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许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吧。
所谓教学中的“导演”,是对学生思维的旁敲侧击、触动激活,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是引导学生思考时,不发表自己的先见、不用自己的先见暗示学生思维的方法。
首先,要彻底改掉血液里的传统教学——先教后学、以教代学。以前,我总以为一堂好课就是要“讲得明白”,教学环节紧紧围绕如何让学生“听明白”而“精心”设计,为自己“滔滔不绝地展示”而沾沾自喜。因此设计教案时,一步一步安排得看似紧凑,实则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参与者”这一原则,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在教授“做花瓣”这一环节时,我安排了三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细心讲解,让学生放下手中的工具仔细听清,然后让学生照着去做。完全是我讲他听、他做我查的被动模式。虽然学生也都勉强完成了任务,但缺少了探索新知的欲望与激情,完全是强迫式的灌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被牵着走,“我要学”的基本品质完全被淡化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干脆停滞不前:“老师我不会”“老师帮帮我”,而不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接受”,而放弃了主动探究。其实,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是“学”的有效性,“教”是促进、引导、帮助“学”,这个有效性一定是通过“学”来获得的。正确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其次,注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独立性与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学期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再费尽心思、不厌其烦地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自己研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向学生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作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然后向学生提出目标: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完成任务。然后学生主动探究,互教互学,最后集体指正。当我把问题抛给他们的时候,学生主动参与的劲头足了,或是自己尝试,或是互相研究,都在冥思苦想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一直担心的“不讲清楚学生怎么可以完成任务”的困扰,在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尝试中解除了。我没有事先暗示他们怎么做,只是引导他们达到什么目标,自己或小组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导”不“演”,让我体会到了教学新理念的成功。这也是新课堂教学的“先学后教”的基本模式: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教互学,集体指正。
再次,注重学生学习时的交流与互动。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过程。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不仅能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中的探讨与争论也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团结协作也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的良好品质。在活动前,我随机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随机选出小组长,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人人都能胜任的工作。从而使他们明白,只要好好表现,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认真对待,人人平等。一改以往的只有老师眼中所谓的“好学生”才能担任领导岗位的思维模式,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密切配合、主动参与,增强了团队意识,效果很好。
另外,为了让自己在教学中成为一名称职的“导演”,我努力给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创设情境,给学生搭建表演才华的舞台。
首先,让良好的情绪感染课堂。我把清新欢快的校园歌曲《兰花草》作为见面礼送给学生。“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学生刚踏入陌生的课堂便被这首歌所感染,在听觉上,我让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放松。之后,再放悠扬的乐曲让他们欣赏满眼的姹紫嫣红,让他们知道:手工课可以这样美、这样享受。在视觉上又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很好的抒发。此时此刻,我已经向“导演”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其次,让生动的知识丰富课堂。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会谈到许多有关花的文化。我会告诉他们,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会选出一种花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由此引出我国的国花是雍容华贵的牡丹以及其他国家的国花。我会告诉他们,同样的花,由于颜色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花语;有些花除了可以欣赏,还可以有很多用途。在讲到花的包装时,我会将其与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手工课上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在创造美的同时感受美。其实,课堂教学是需要师生互相刺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幽默、风趣、博学,会刺激学生更强的求知欲;而学生的好学也会刺激教师更多的灵感在课堂上突然闪现。
再次,让美妙的歌声激荡课堂。手工课的特点重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用实践验证能力。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闷头在做,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我会让美妙、悠扬的古筝曲子陪伴课堂。当舒缓的《春江花月夜》在课堂上响起时,有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曲子的名称,陶醉其中。美的花,美的曲子,美美的同学们,看着眼前的一切,我觉得我们师生都在享受课堂。在第二节课,我会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闭上眼睛,缓解视疲劳,双手十指相扣,放松手指。优美的旋律陪伴他们进行心中最美的创作。
教师的“导演”作用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去架设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桥梁,是提升学习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
教育家们强调:“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会不断前行。
[1] 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2] 李萍.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角色[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5).
[3] 郭笑难.在活动课堂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有感于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课的课堂活动设计[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