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娥
(江苏省张家港市德积小学,江苏张家港 215600)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从叶老的话中可知,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传达人文合一的意境,传递智慧碰撞的星火。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朗读。教师要善于营造朗读氛围,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培养兴趣、增强体验,以读促思,让学生因朗读爱上语文,因语文爱上朗读[1]。
朗读作为语文科目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绝不能舍弃。我们的课堂一定要有声音,而且一定要让人听到抑扬顿挫,听出慷慨激昂。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朗读扎实地开展下去,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爱上朗读,让课堂声音嘹亮,让校园里生生有声。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黄山奇松》一课为例,朗读本身就具有韵律美,而这篇课文图文并茂,黄山松奇,姿态独特,别有趣味,十分适合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于是,教师在课上加了点音乐“作料”。初读阶段,教师一边用多媒体出示黄山风景,一边播放轻音乐。随着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伸颈侧目,想一览黄山美景。看学生兴致渐起,教师关闭音乐,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选出最喜欢的段落。在音乐营造的美的氛围中,学生尽情读起来。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朗读,读得声音小的,轻扣课桌,示意其要大声读,要美读,要从文字中读出刚才看到的美景。在展示环节中,教师再一次播放音乐,配上一段钢琴曲,音符跳跃,时而舒缓,时而明快,琴声叩击在每个学生的心田。伴着音乐,学生大胆了,放开了,绘声绘色地读着。透过稚嫩而响亮的朗读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已被音乐唤醒,由此刻的教室飞到了遥远的黄山。这样的课堂让人心驰神往,这样的朗读让人流连其间,学生满怀期待和憧憬走进文本,爱上朗读。
朗读本身是美丽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都不爱张嘴,偶尔迫于教师的压力朗读几句。这样的朗读是无效的,真正的朗读必须有人与文的融合,有读者与作者心灵的交会,有读者与听者迫切的期待[2]。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亮点,善于以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绿色”评价,让学生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有心,都用心。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泉映月》一课,教师的评价如蜻蜓点水,但给了学生无穷的勇气。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勾画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教师让学生以两个词为一组来读。一个男孩儿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两个词之间停顿较长。此刻,教师没有批评,而是委婉引导。师:“对,就这样读。你看,把两个词连在一起读,是不是效果更好?”男孩儿有点羞赧。教师见了赶紧解围:“不怕,别慌,听老师读一次,再读。”教师的话语犹如三月春风,男孩儿的自信也油然而生,第二遍的朗读果然进步了不少。教师趁机表扬:“看看,我就说你能读好吧!但老师还有个窍门,让你读得更好,听吗?”男孩儿点头。师:“窍门就是你朗读的时候,想象着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景,读得更有韵味。”此刻,男孩儿的眼睛一亮,还没等教师允许,就大声地读起来。在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词组的朗读中,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就这样,在不经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悟出了二泉的清澈、月光的皎洁,还有阿炳的心境。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引导是不着痕迹的,看似朗读词语训练,实际上已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还原文本的色彩,倾听阿炳的心声,以读促悟,教师的用心让学生朗读的心更加丰富、饱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小学时期,学生正处于想象和联想发展的黄金阶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教师相机引导,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一定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雪儿》一课,描写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白鸽。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增强文本的形象感,教师以图导读,读出了美好,读出了惊喜。首先,教师出示一张白鸽图。学生边自由朗读课文,边组织句子“这是一只——,它的名字叫——,我喜欢它是因为——”。这样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激发学生对雪儿的喜爱之情。接着,教师出示“受伤的白鸽图”,引导学生朗读并思考:“有一天,你们喜欢的雪儿受伤了,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读一读文中爸爸、“我”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这次的朗读,学生的语调分明低沉下来,学生都为雪儿感到疼,替雪儿着急,真实的情感自然透过朗读流露出来。第三个环节,教师出示的“展翅翱翔图”,同时出示文章的内容。只见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欢欣鼓舞地读起来:“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翅膀,被春风高高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此时的课堂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华师大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这堂课中的朗读是自带光环的,教师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却读得饱含深情,读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朗读艺术,是创新的读,个性的读,是人文合一的读。
朗读不同于阅读,“阅读”是单纯地把文字读出来;“朗读”需要声音的调控,需要情感的调动,需要神态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传神地表达文本的内涵。朗读技巧的习得需要教师的全方位引导,比如停顿点的确定、轻重缓急的安排、语气强弱的掌握等。当然,并不是所有文本都适合朗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筛选,精准范读,言传身教,让朗读在课堂上生生不息。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课,这是一篇激情澎湃的好文,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唤醒内心深处的朗读欲望。教师上课的时候,没用多媒体屏幕,也没播放范读录音,而是自己来范读。随着朗读的深入,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只见她时而蹙眉,表情缥缈;时而激昂,语调铿锵……一句句朗读,把学生带到了广袤的黄土高原之上,一群群生龙活虎的后生发狠了,忘情了,没命地击着腰鼓……当教师读完最后一句,教室里依然安静,只是几秒后爆发出激烈的掌声。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老师,我来读读。”“老师,我也想试试。”有个男生平时就是个表情王,这次读得更带劲,读到高亢的地方,握紧的拳头打在课桌上,仿佛已经站在黄土高原上。连平日里内向的女孩子,也丢掉了羞涩,读第11段的时候“好一个安塞腰鼓!”短短的一句话,底气十足,铿锵有力,教室里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退去繁华,扎扎实实才是真。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给学生呈现的何止是一节语文课,何止是一篇《安塞腰鼓》,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对语文的执着和迷恋。这样的言传身教看似最简单,却也是直抵学生心田的捷径。
总之,小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引导,反复训练,让学生爱读、会读、敢读、乐读,真正借助朗读这一声音的艺术走进文本,培养语感,提高领悟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1] 任广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吉林教育,2015,(35):100.
[2] 吴才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分析[J].江西教育,2016,(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