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莉
(江苏省南通市城西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还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且在该基础上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全面落实体验性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其逻辑性、抽象性一直以来均处在一个较高的高度[1]。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维仍处于感性阶段,因此,要想深入理解数学意义,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还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数学情境进行教学,以形象代替抽象,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丰富的数学表象,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提升对数学表象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相关的数学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老师现在打算装修房子,采用正方形的地砖铺满长方形的储藏室,而地砖分别有1~8分米的不同的边长。那么,要想将长18分米、宽12分米的储藏室铺满,到底要选多大的正方形呢?”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拼摆。经过拼摆,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采用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可以将整个储藏室铺满。教师追问:“那么,4分米、5分米、7分米、8分米边长的正方形地砖为什么不能铺满呢?”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便能初步感知到公因数,铺垫好下一步的探索基础。
教师通过利用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创设情境,采用具体的形象支撑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感知、体验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加深理解抽象的概念,最终提升学习能力。
小学生建构思维的最好阶段就是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适的数学活动,推进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从而使其自主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性质,形成数学行为。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活动设计,使学生深刻体验可能性。教师用黄球、白球、黑球进行装球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每个袋子里装4个球,然后进行提问:“如何装能够将黄球摸出?”有的学生装4个黄球;有的学生则装1个黄球加3个白球;有的装3个黑球和1个黄球;还有的装2个黄球和2个黑球。之后,教师再进行提问:“除了这些,还有别的装法吗?”有的学生又列出了其他装法,如:2个黄球和2个白球。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种装法,教师选取1位学生站在左边,装1个黄球;选1位学生站右边,装2个黄球;中间的学生则装3个黄球,提问:“这几种方法为什么都可以摸到黄球?如果想要摸到黄球最少应该往袋子里装多少个黄球?最多可以放几个?如果要想摸到其他颜色的球又应该放多少个?最多能够放多少个?你能够从中发现规律吗?”通过教师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对于可能性进一步深入思考,从而加深了对该课程所学内容的认知。
教师出发方向以学生思维发展进行,通过层层推进,在给予学生体验数学活动机会的同时,又能给予其动脑、动手操作,进而让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教师应该全面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落实到有用之处,使其变成生活的原型。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验实践应用,进而使其内化成基本的数学技能。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实践应用环节:“动手制作钟面,并且思考一下如果钟面不安装秒表可行吗?你能通过秒针、分针数出自己的心跳数吗?钟面上的各个数之间的距离为什么都相等?”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得出结果:钟面必须存在秒针,各数之间的距离也必须相等,一定要看秒针或分针才能将心跳数数出。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应用,不但对所学知识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要想打好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体验出发,通关体验的三个层次让学生实践、体验数学活动,并进行内化。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提升课堂效率。
[1] 刘勇强.刍议层次性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6,(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