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之法带动小说文本阅读

2018-11-28 16:55曹红艳
文学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短信文本

曹红艳

最近三年高考全国卷1也都考到了小说文本的解读。2017年选择了赵长天的《天嚣》,2016年选择了李锐的《锄》,2015年选择了李德霞的《马兰花》.题目类型以选择题、简答题和探究题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探究小说类文本。

一.让学生整体感知小说特征

1.文本意识

解题首先要了解文本是一篇小说,它有着其他小说不具备的特点。即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其次,解题时要把所有问题回归到文本自身去思考,文后的问题都是针对文本中的信息而设,所以在解答文后的问题时依然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作答,脱离了文本内容去找答案等于缘木求鱼。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决不能粗略浏览一遍酒凭空臆造,必须从文中筛选出与该人物有关的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概括整理得出正确答案。其他诸如情节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作品主题、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的探究也必须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

2.整体意识

让学生要注意小说各部分的作用,一篇完整的小说文本材料是一个有机的组成,读者必须具备居高临下的眼界,感知作者表现在各部分的意图。开头部分或渲染气氛、或欲扬先抑、或造成悬念为后文埋下伏笔;中间部分又常常照应开头,或插叙补叙,推动情节发展,有为后文情节发展做好铺垫;每一篇小说都有情节的高潮部分,其与前后文都有紧密的联系;最后结局往往与高潮部分形成对比,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还要注意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和作品主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而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文中的环境描写有时看似闲笔,但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现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作品主题既不能脱离故事情节,也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描写。

二.教学生把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1.通读文本

通读文本,要梳理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筛选主要人物的言行,考查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环节概括故事情节。浏览环境描写,思考其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寻找叙事线索;概括作品主题;思考小说标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做好了这些工作,解题才能得心应手。

2.精读题干

精读题干,明确题目中的相关要求,包括答题对象、方向和提取答案的范围。如2015年全国卷语文小说第11题“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其中“哪些”说明人物形象特征不止一个,从6分的分值上看,这些特征至少有三点。“简要分析”说明在答出特征后,还要有分析内容,这个分析内容必须来自文本,所以答题时还要提取文本内容来支撑答案要点。所以精读题干,揣摩词语,按要求作答,才是得高分的保证。

3.学会分析

分析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放在故事背景上思考,作品中的言行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根据这些前因后果推测人物特定的心理,就是分析问题。所以分析问题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进行。例2016年全国卷1《锄》中,“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就要在头脑中回忆标题的作用,然后分条阐释。

4.学会概括

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保留题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做到两点:一结合文本内容,当题干中要求分析某个人的形象或性格特征时,要回归文本,圈点出此人物所有言行,并结合故事背景思考其言行的性质。二是用形容词给人物贴标签,作者在小说中一般只叙述人物的言行,并不品评作品中的人物,把品评人物的任务交给读者,所以考生要积累丰富的形容词来给作品中的人物贴标签。

5.学会探究

探究题虽然是开放的,但也应该做到贴近文本内容,有理有据,还要整体把握文章结构,领悟全文中心主旨。有时还要走出文本,调动阅读积累,回答时注意条理清楚。例2017年全国卷小说《天嚣》中,“小说结尾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本身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情感的作用、主旨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三.运用示例分析演练

弧笑弦的小说《我是爸爸,再见》就是一篇能够在十分钟内读完的一篇小说,在读小说中就按照阅读方法的要求,学会通过对情节的把握、人物的描写、环境的烘托,巧妙的布局来领会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

1.分析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构思精巧。

有人说小说是“在方寸之间的舞蹈”,小说要在尺幅之间跌宕起伏,尽显波澜,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这篇小说在情节上就特别注重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章开篇就写到爸爸病故,我刚从国外回来,亲友不熟悉。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担忧:爸爸的葬礼该怎么办?正在读者担忧之时,父亲留下的手机竟然能用短信指示我办葬礼,告诉我需要通知的人员,如何接待,如何安排饭食,买什么价位骨灰盒。最后这个葬礼竟然办得挺好。接着读者又会疑惑,这些短信从何而来?短信中的密码为何不全?是否有人先开过手机?父亲的遗产是怎样汇到美国的?作者将一个又一个悬念抛给读者,使读者欲罢不能,一鼓作气读到故事结尾。其次小说的结局处理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原来这一切都是爸爸安排好的,结尾爸爸的信中说明了一切。正是这个爱儿子的爸爸在预料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就开始规划好每一步,让儿子回国后能从容应对,把一切后事都办得妥当。故事在“再见,儿子,爸爸爱你”的话语中结束,让读者为这浓浓的父爱情感打动,产生无尽的遐想,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征

高考中选择的小说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动作片段“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局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上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的一次小小的撞击。

在小说《我是爸爸,再见》中,主要人物就是爸爸,我和孙姐是次要人物。阅读中,要抓住父亲短信和书信中的语言描写,以此来分析出父亲的性格。文中“以前爸爸和你有争执,是爸爸不对……”生前一度专横的爸爸通过短信向儿子道歉,可以概括出爸爸知错能改的性格。“你得叫他刘叔,给他打电话,请他帮你主持我的葬礼……”“我料到孙姐会在把手机交给你之前开机……他就会帮我把一切办妥”这些句子可以看出爸爸能准确判断出亲友邻居中谁可托付,谁会负心,并能采取恰当的方法安排好身后之事。这可以概括出爸爸洞察人情、办事周密的性格。“对我来说相当多的一笔钱,那正是父亲留给我的一笔遗产……再见,儿子,爸爸爱你”这些句子可以概括出父亲爱子情深的性格。

3.关注细节,揣摩文章的伏笔

小说作者从开始写大纲起就要对自己笔下的故事有充足而详细的了解,在哪里可以设置悬念勾起读者兴趣,在哪里应该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这些从一开始就理清楚了,而不是心血来潮想到什么疑问就添加进去,这会让读者感到突兀并且难以接受。伏笔越是平和出现就越妥当。在《我是爸爸,再见》中,小说结尾告诉读者,孙姐偷看了手机短信,其实作者在小说前面买下了几处伏笔,大多是一些细节描写和刻画,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相关人物描写和故事情节。①爸爸留下的新手机,上面指纹看得清清楚楚,②孙姐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并问我有没有看到短信,③通信公司问“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短信允许循环发两遍,而我并没有收到第二遍短信。

4.解读主题,联系多方获取主旨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对《我是爸爸,再见》的主题我们可以首先从小说的题目入手,题目是一句话,是小说中短信里最具代表性的话,是爸爸最后说给儿子的话。接着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这句话和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联系紧密,贯穿情节,同时强化了父亲的形象,在弥留之际对儿子深深地牵挂和关爱。最后可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去把握,文章主要写我回来后如何在父亲的短信提醒中妥当处理完父亲的葬礼,并且在最后看到父亲给我真诚的道歉和汇过来的遗产。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小说揭示的是父爱的主题。子女不管展翅高飞在何方,不管曾经有过多么大的争吵,那截不断溶不化忘不掉放不下的依然是那血溶于水的亲情,是那父亲对儿女的牵挂和关爱。

总之,高中语文的小说文本阅读是一项系统的和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教师互相配合,长期地坚持下去,不断地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2015年-2017年课标全国卷语文试卷

3.弧笑弦的小说《我是爸爸,再见》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短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道歉短信
代发短信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吴万夫作品《坠落过程》人物形象分析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