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丽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初级中学,江苏如皋 226543)
学者钱理群提出在文化的教育中,声音十分重要,因为声音是一种对于生命的触动,而文学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所以诵读是一种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方式。然而,遗憾的是,初中语文农村朗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足,诵读时间不超过五分钟,教师并未对学生的诵读错误进行纠正,学生的诵读水平也不高,这导致农村朗读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在展开农村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时要重视这些问题,采用标本兼治的策略,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学生探究知识[1]。教师在组织农村学生诵读时,也要充分激发起学生的诵读激情,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如何控制自己的语音语调。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和文章情绪相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调的带动下展开诵读,更深刻地理解语气语调。
在指导学生诵读《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和鼎湖山有关的风景,配上展现泉水声音的音乐,让学生先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调动起情感。此后,可以鼓励学生在音乐的辅助下展开诵读。当诵读到泉水如同孩子一般,让作者想到“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时,所配的音乐可以欢快活泼,学生在诵读时也可以用跳跃的语调展现文章的内容,体现出作者的欢愉之情。在诵读到深夜倾听泉水时,一开始可以用十分舒缓的音乐,诵读的语气语调也可以显得比较舒缓,这样能衬托出祥和的状态,体现出宁静的感觉。在诵读到泉水声音逐渐变成交响乐时,可以衬托交响乐的旋律,这样能在诵读时感受到泉水声音的复杂变化。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课文的美妙,进而产生诵读的兴趣,随着音乐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
农村教学资源往往有所不足,学校要规范多媒体设备的管理,让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这样能让学生激发诵读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诵读活动。
不少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这导致他们在朗读时敷衍了事,进而造成农村朗读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先了解一下学生对哪些学科感兴趣,然后推荐学生朗读一些和该学科有关的内容。这不仅能让学生提高朗读兴趣,而且还能起到学科整合的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习《出师表》时,教师可以将历史、军事、文学、政治等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提高诵读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作者诸葛亮的生平,并让学生诵读《三国志》等历史书籍中对诸葛亮的介绍,让学生对历史中的真实的诸葛亮有所了解。此外,教师还可给学生介绍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告诉学生古代的不少军事家都对《孙子兵法》有所了解,进而鼓励学生尝试诵读《孙子兵法》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和诸葛亮有关的战役中哪些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计谋。教师还可以将文学和诵读融合在一起,给学生介绍《诫子书》等诸葛亮创作的作品,让学生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诵读《蜀相》等以诸葛亮为主人公的古诗词,让学生思考:在后人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通过这一系列的诵读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将课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增加眼界,同时还大大提升了学习兴趣。不少学生都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主动地投入诵读活动。
农村学生往往社会接触比较少,能了解的知识也比较狭窄。通过学科整合的方式,能让学生拓展视野,促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更投入地参与到朗读活动中。
初中生的心理往往十分敏感,从乐于表现自己变成羞于表现自己。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隔代教养更使得这种问题趋于严重。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诵读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才能,放飞自己的个性。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朗诵的话题,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才能,解决边缘化问题。
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诵读的话题。例如,“《背影》这篇课文展现的是父亲送别孩子的场景,体现的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热爱之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所遇到的场景往往是自己送别父母,看着父母踏上去城市打工的列车。你们能否尝试展开演讲活动,在演讲中体现出自己对父母的爱呢?”这样的活动既和诵读有关系,又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自己的演讲词前先诵读一下课文,思考一下要如何展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深情。例如,有的学生在演讲中写了一段自己对父母的真心话,说自己每次送别父母时,都希望列车晚点,这样自己就能和父母再多待一会儿了。学生提出:“在诵读这一段时,我就想起了课文里父亲对孩子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的感觉。虽然我也有一种不舍的感觉,但最终还是要看着父母离开。”
如果教师能搭建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能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乐于展示自我,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样便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诵读活动中。
读写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活动,能促使学生的情感认知得到提高,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想写进文章中,说说自己为何要用这种方式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勇敢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且也能让其他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方式获得启发,知道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
在学习《水调歌头》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练习,然后诵读自己的作品,升华自己的情感认知。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作者如何展现月亮、如何体现月圆之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尝试通过写作的方式展开模仿,创作以中秋、思念为主题的诗歌。又如,有的学生在诵读活动中诵读了自己撰写的描写思念的诗歌:“都说中秋节是团圆节,可是我的家人却不在我的身边,我不由得抬起头来。天空的月亮啊,你能否将我的思念传递给我的家人呢?”学生还尝试说了自己的诵读感受:“在读到‘你能否将我把思念传递给我的家人呢’时,我觉得要尽量展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还要用渴望的语气表现出自己的强烈愿望。”学生在表述中体现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也表达了自己的诵读感受。
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一些表扬和鼓励,促使学生怀着更热情的态度投入诵读,这样也能让学生的诵读信心得到提高。
初中农村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造成诵读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从创设诵读情境、搭建诵读平台、开展读写活动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这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诵读活动中,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朗读、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昕驰.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边缘化”趋势的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2015,(0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