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军奇
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发布,大家关注更多的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加,要求提高,特别是背诵篇目增加到72篇,不少人惊讶。其实,让人惊讶的远不止古文背诵等“文化”内容,还有关于“思维”“审美”等思想。特别是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重磅推出”,让一直关注媒介教育的人大喜过望。
笔者从媒介教育的角度研读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现与媒介教育密切相关的不只是思维,还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真实语言运用情境”等等。媒介教育在国外推进了近百年,在大陆中小学课堂中却远未受到重视。语文新课标的修订能否成为新时期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呢?值得期待。下面我从“思维”“媒介”“真实”三个方面来罗列和梳理一下语文新课标与媒介教育的相通可融之处。
长期以来,关于语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回答很多,传统的说法强调“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后来有“双基论”,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人扩展为“三基”,即基本素材积累、基本知识传授、基本能力培养,也有人认为基本德行很重要。后来还有一种“语感说”,认为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也有一种“思维说”,笔者曾经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过《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观点很多,但无定论。此次公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语言文字运用与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并且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彰显。
思维训练在很多基础学科中都很重要,但一般没有提到核心素养的高度。在媒介教育中,一般认为媒介教育的目标是提升人们的批判性理解能力和培养积极的参与精神,核心是发展批判性思维。语文新课标中较少用批判性思维这个词,但在语文课程性质中强调“发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在学习任务群中提到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学作品”“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的难题”。可见,新课标与媒介教育一样,都强调思维的思辨性,批判性思维是重点。只是语文学科的要求更多。
新课程从内容和品质两个方面对思维发展和思维提升做了具体阐述: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2。
语文新课标还围绕四大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上提出了12个分目标,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分解为三个: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新课标还设计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如下: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已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3
跨媒介阅读一直是媒介教育的基础,语文学科中媒介阅读过去虽有,但内容少,要求不高。本次新课标修订“坚持反映时代要求”的原则,强调“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强调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发展”4。
本次新课标专设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目标与内容如下:
“(1)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
(3)关注当代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辩证分析网络对语言、文学的影响,提高语言、文学的鉴赏能力。
(4)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并将其作为支持语文学习的手段。”5
跨媒介学习不仅作为学习任务,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还将作为学习手段,运用到语文学习的其它任务中去。新课标在多个任务群中提到跨媒介学习,如在“当代文化参与”中,强调“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6。
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强调学习内容“也可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地非连续性文本)”;“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的过程中学习。如自主选择、分析研究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一周的内容。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文字分析报告,多媒体展示交流。推荐最精彩的一个栏目、不同体裁的精彩文章1-2篇,并说明理由。尝试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写作”。跨媒介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手段,体现在语文学习的各内容和各环节中,而这些也是媒介教育所追求的。
“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新课标不仅多次提到要“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跨媒介学习,而且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跨媒介学习也许将成为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新引擎。
本次语文新课标对语文学习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二是强调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
在对语文的课程性质的描述中,新课标明确提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问题,原文如下: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7
何谓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一般来说,真实情境是与虚拟情境或没有情境相对立的。新课标没有对什么是真实情境进行系统论述,但从其对“真实”和“情境”的多种论述分析来看,真实情境至少包含以下特点。
1.真实情境应该是互动的,有意义的情境。
新课标在谈到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时,强调“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8。这里谈“真实”时两次提到“互动”,一是线下的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一是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真实与虚拟网络并不一定绝缘,如果能实现有意义的互动,体验感越强烈,应该越显得真实。
2.真实情境应该是具体的、典型的情境。
在教学评价建议中,新课标还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9,强调“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10。在命题和阅卷原则方面,提出“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素养的多样化表现”11。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多次选择时事热点和时评材料,可以视为这种命题原则的尝试。真实的情境具有具体性、典型性。具体是与抽象相对的,越具体才越真实。具体而不失典型,才会有较好的参与度和拓展性,才越有利于迁移和发展。
3.真实情境应该是紧扣学生生活的、开放的情境。
何谓“以具体情境为载体”,新课标在命题思路与框架中有具体阐述: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12。
在这里,新课标提出了三种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社会活动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真实情境或者根植于个人内心体验,或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片断,或者再现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社会情境,或者来源于学生认知探究中的疑问与好奇,总之一句话,必须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生命成长紧密联系。
4.真实的情境应该是综合的、实践的活动。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调要“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和行为方式”。
真实的情境应该是带有任务的言语运用的活动。没有问题、没有任务的情境不是合适的教育情境。真实的教育情境应该带着任务,激发问题,问题和素材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易于多角度思维。
如何“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新课标举例说:“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3
笔者大胆预测,媒介教育有可能与语文教育不断融合,时事热点、时评读写等贴近当代生活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可能受到更多青睐,因为它不仅是真实的情境,还是综合的情境;不仅融合了听说读写,还便于打通语文与其它学科,打通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实践文科课程的大融合。
本次新课标的创新点还有很多,比如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专题学习、任务学习;设置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4页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4页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19页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2页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14-15页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13页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1页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43页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46页
1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48页
1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49页
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48页
1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