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婉婷
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有关姓名和称谓方面的禁忌语,内容丰富且历史悠久。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看重等级制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思想根深蒂固。皇帝是神权的象征,具有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普通百姓绝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在起名时要避开和君王姓名相同写法或读音相同的字。如秦始皇又名嬴政,故在秦代称“正月”为“端月”,以表示对皇上崇高地位的尊重。在中国家庭中,晚辈如果直呼长辈的姓名会被视作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即使是同辈之间的称谓也会用先生、女士或者小名来表示对交际双方的尊重。
在西方提倡“人生而平等”,所以直呼长辈姓名是很平常的事情,在为孩子起名时也时常会以长辈的名字给孩子取名,总体来说西方国家起名的禁忌较少、比较随意。但因西方人对基督教的信仰,起名时会回避上帝的名字,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绝对不会使用耶和华(Jehovah)这个名字。上帝(god)、天堂(heaven)、主(lord)、耶稣(Christ)等和基督教有关的词语,通常也只能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中使用。明确东西方在名字称谓方面的禁忌语差别,可以减少沟通双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准确称呼对方的尴尬。
有关数字方面的禁忌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中国人们忌讳数字“4”,因为在普通话、闽南语、粤语中“4”的发音都和“死”字的发音相同,所以人们认为它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敏感的场合中都对“4”唯恐避之而不及。在西方人们对于数字“13”是非常忌讳的,关于忌讳的原因有许多的传说。其中流通最广的是:耶稣在受害之前和弟子们共进晚餐,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弟子犹大以30块银元将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同时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那天恰巧也是13日,这一天带给耶稣无尽的苦难和痛苦。人们认为“13”代表着“痛苦”、“背叛”、“出卖”,所以在西方人们都绞尽脑汁的避开这个数字。。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种颜色在东西方的含义也不同。以红色为例,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婚礼和春节等喜庆节日都以红色为主导颜色,盖头、嫁衣、蜡烛等都是红色。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也象征着权威和庄严,比如京剧脸谱中红色代表忠贞和英勇,我们常见的印章和公章也都是红色的。在西方的文化中,人们认为红色代表血腥、残暴、死亡、灾难等,是一种带有贬义色彩的颜色。如“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neck(大老粗)”“red ruin(血腥、战祸)”“red ink(财政赤字)”等等。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非常重视集体主义,对于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人们喜欢居住四合院,彼此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所以人们并不忌讳询问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朋友之间见面时会问“你吃了么,去哪儿啊?”人们把这种话语视为一种亲密的打招呼方式。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推崇的是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是美国的核心文化之一。人们十分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他人干涉自己的生活,即使是父母在孩子成年后也很少干涉孩子。年龄、职业、家庭、收入、宗教信仰等,和自己有关的话题都不愿和他人谈起。日常生活的许多习惯都体现了隐私观,如在饭桌上西方人喜欢分餐制,中国人则喜欢大家热热闹闹的围在一起吃饭;在公司西方人喜欢独立的办公场所,通常会用挡板把自己的办公区域和其他职员分开,而在中国的一些公司大家喜欢在一起商量着办公。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要努力丰富禁忌语方面的知识,避免因对其不了解而产生文化冲突。在教学态度上,教师要尊重不同国家的语言差异,不偏袒或歧视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正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才造就了如此绚烂的世界文化。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在课堂上有量有度的渗入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非母语国家语言的敏感度。在教学过程中若遇到敏感难以理解的禁忌语,教师可采用回避原则,用适当的委婉语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解决,既可以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又能避开敏感话题造成的文化冲突。
在对外汉语中重视禁忌语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韩暖.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