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宜的拓展内容进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

2018-11-28 15:57:4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星小学校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杨绛课外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星小学校 刘 宁

选择拓展内容不是难事,但是如果要选择适宜的拓展内容还需要教师花费一番工夫,而且总有部分教师认为拓展教学都应该选择课外的内容和知识,甚至有些与文本不太相关的知识,只要教师认为可能对考试有用,都会拿来拓展,这样就出现了拓展内容的选择混乱无序的局面。

一、选择课内文本

在教学《海燕》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或是其他教学环节拓展《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可以唤醒学生关于象征手法的记忆,消除陌生感,让他们对于接下来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能借此让他们复习以前所学课文,这样的拓展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如此,教师在以前所学课文中挑选适宜的拓展内容能够节省很多的备课时间,而且对于熟悉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也不容易偏离教学目标。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选择曾经学习过的文本时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曲解文本,将两篇毫无可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教学拓展,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够深入解读文本,并且善于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相似性。

除了向已经学习过的课内文本拓展外,教师也可以选择没学习过的课内文本,如同选择已学习过的文本一样,选择没学习过的文本也需要注意其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相似性或是可比性。比如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在教学第一篇文章《中国石拱桥》中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时,等到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说明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联系后面的《桥之美》《苏州园林》等课文进行延伸拓展,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教学简单自学了解后面的几篇文章,深入掌握这些说明方法。这样的做法既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又能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提前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拓展课外知识

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时,拓展了作者杨绛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源完全出自百度百科,该教师连杨绛何时上学、就读于哪所学校都照搬了下来,完全不加筛选,甚至还拓展了杨绛的丈夫钱钟书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如此拓展课外知识是一种错误示范,学生需要一些关于作者的信息,但是不需要详细到作者何时上学、与谁相恋结婚,虽然文中出现了“默存”这个人,但是学生只需要知道这是杨绛的丈夫便足够了,除此之外不需要过多的拓展,这就需要教师从驳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内容,如杨绛的主要作品和作品风格,以及“默存”是钱钟书的字等,筛选出这些信息之后还需要教师稍加整理并标注出要点,方便学生理解掌握。

教师不仅要有出色的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有优秀的文本解读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出现偏差,并照此选择需要拓展的课外知识,才能保证拓展内容的恰当适用,而毫无头绪地胡乱查找只会浪费教师的备课时间。深入细致地分析文本,可以让教师明白文章的重难点以及课文欠缺需要利用课外知识补足的知识点,这些提示为选择何种课外知识指明了方向,也能让教师更加快速地筛选整理这些知识。例如当教师知道《老王》的教学重点在于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人物的描写而不是作者生平时,就不会引进那么多与文本无关的内容。

三、打破学科界限

语文课只教语文知识,数学课只教数学知识,历史课只教历史知识,这种将各门学科严格孤立起来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且细究下来各门学科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学科的不断发展,课堂阅读教学应该适时打破学科界限,适当拓展其他学科知识。

要想将其他学科知识完美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各门学科不说非常精通,但是最起码应该了解掌握,并且能够在教学中把握合适的拓展时机。想要从其他学科知识中选择适宜的拓展内容,并且能够将其和谐地融入教学环节之中,这还需要教师有优秀的文本解读能力,能精准地掌握教学重难点,知道在教学文本时何处可以拓展,拓展到何种深度。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了如指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选取出学生可以接受却又需要花费一定努力掌握的拓展内容。

于漪老师教学《晋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课堂实录,为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范本。于漪老师在课堂一开始便让同学们自由地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名胜古迹,当同学们说出这些古迹的名字之后,于老师还会追问它们所在的省份。随后有同学提到河北省的赵州桥,于老师便接下去问“赵州桥我们在什么地方碰到过”,让学生回忆起在此之前学习过的课文《中国石拱桥》。还有的同学想到了中岳嵩山,于老师立刻追问其他几个“岳”分别是什么。接着由这些名胜古迹,于老师引入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文章《晋祠》,并提问学生“你们学过地理,知道‘晋’是什么地方吗”,立刻有学生回答出是山西省。在接下来分析文本中描写的槐树应该是“隋槐”还是“唐槐”时,于老师顺势提问学生隋朝什么时候建立,什么时候灭亡的,学生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这样的例子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于老师不仅拓展了地理、历史知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拓展了生物、物理和化学知识。虽然拓展了这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可是都没有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都能回答的出这些问题,可见于老师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而且对于学生们掌握了多少知识也是非常了解的,因此能够轻松地将这么多其他学科知识完美地插入课堂教学中。

例如于老师在拓展隋朝时,只是询问学生它的建立和灭亡时间,让学生了解隋朝存在时间极短,因此那棵槐树可能是隋朝的,也可能是唐朝的,除此之外,于老师没有再拓展其他有关隋朝的历史知识。由此可见,即使是打破学科界限,将其他学科知识引入语文课堂中,也必须符合文本教学需要,不能掺杂与文本内容无关的知识。

总的来说,教师可以从各种渠道选择拓展内容,不论是课内文本,还是课外语文知识,或者是其他学科知识,只要是适合文本教学的,都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但是这些拓展内容也不是能够随意选择的,它们都需要教师细心筛选,仔细斟酌整理之后才能被带进课堂中。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杨绛课外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参花(上)(2023年2期)2023-03-06 03:54:09
选择
北方人(2021年9期)2021-10-13 12:18:36
选择
北方人(2021年17期)2021-09-15 12:49:56
品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2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中国德育(2017年17期)2017-09-15 22:00:23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转动小脑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