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武宁县鲁溪中心小学 刘风华
良好的品德课程开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融入社会中,并学会如何做人,其作为综合性课程之一,同样也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的重任。身为小学品德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模式,在品德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行为道德判断能力,同时也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学生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切实优化其思维品质。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学过程应始终保证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影响,实现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建立。思维品质中包含了学生认知过程的有效调节,有助于学生情感思维的运用,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下,切实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效率。同时,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自身行为活动力的有效控制,在培养思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有效实现对个体行为能力的强化,利用思维品质养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养成积极的社会性动机,以此实现对他人情感的迁移,促进学生课堂兴奋度的有效提高,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完美接受,并调整学生的倾向性。
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品德课堂始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实现创新教育与时代教育的相互渗透融合,并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引起重视。教师应积极摆脱传统德教育的束缚,以激发兴趣为主要切入点,切实推动品德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
在传统品德课堂中,教师乐于通过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被迫接受学习,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中,久而久之,就会对品德学习失去兴趣。这种单一乏味的品德教学方法是十分不可取的。若想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就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巩固学生的核心地位,并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力,提高其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依然处于发育阶段。不同生长环境中的不同性格,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性格、爱好、习惯等开展针对性思维品质教学。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认清自身的价值,以此实现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其对品德课堂的学习欲望。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以此激励学生的内化力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锻炼其思维品质能力,旨在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为学生提供正确科学的学习动机,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高效的交流与互动优化品质培养成果。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自身规范入手,不断丰富自身的思维品质修养。品德课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师应以热爱的态度面对教学工作,在责任感与荣誉感的基础上,投身于品德教育事业中。通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举止上看到思想品德的外化表现,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饱满精神,同时也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渲染,促进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品德课堂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情境导入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引入,教师应对教材中的小栏目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将问题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联系,并适当增加品德教育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的课堂关注力。教师要根据品德课程题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评估情境创设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利用情境再现的方式给予学生强烈的思想冲击,并注重对感知规律的把控,观察学生对思维品质能力的使用,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作为以良好品德形成构建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其对学生的品格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将思维品质培养置于品德课程内,不仅是实现品德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是思想品德教育开展的客观要求。教师应在转变自身观念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激发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