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秦小燕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听说读写是衡量核心能力的关键指标,“说”可以被认为是阅读和书面表达之间的过渡阶段,能够有效夯实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在教材的课后习题中,都会设置和复述相关的习题,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以自主口头表达的方式对相关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同时还要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本的主要内容,以此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整体把握文本以及理清文本脉络。所谓复述,并不是对文本语言的完全复制,只有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才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的有效积累以及高效内化。教师应结合有效的教学举措,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语言,这样才能够对文本做出有效的解构,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复述明确逻辑线索。
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文本,并尝试基于整体的视角感知文本的基本内容,由此提炼出故事的发展主线,可以简单表述为“无火—盗火—受罚—自由”。实际复述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组织学生理解相关语段,同时还要与所提炼的标题展开对比,帮助学生明确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向,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对情节的整体把握,才能够基于上述逻辑顺序展开有序复述。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概括文本的内容提纲,既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清文本脉络,准确把握复述的关键节点。组织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紧扣文本中人物的神态以及动作描写等相关细节,感悟人物的个性特点,准确定位人物形象,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潜藏在文本背后的深厚意蕴。
对于任何一种文体来说,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语言风格,或者是相关素材的选择以及结构的设计,都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文体特点。由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复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改变复述的文体,使学生可以在重置文本结构、改变语言风格之后仍然游刃有余,这样的方式一定有助于促进学生复述能力的显著提升。
《麋鹿》这篇课文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文体,所以学生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难以提升阅读兴趣,如果复述依然以说明文体的方式,更难收获显著的效果。此时,如果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文体,例如选择记叙文的方式,便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复述主题确定为“麋鹿的自我介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分别基于生长环境、外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性等层面展开叙述,既突破了说明文严谨的文体风格,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复述的趣味性,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举措。
实际上,复述并不是对文本内容的完全复制,而应当具有复述者的个性化表达特点。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个体,拥有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更高层面的复述需要立足于文本内容,饱含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还结合了学生对文本所展开的合理化补充或者拓展,这样才能够有效丰富文本内涵,才有助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以《三顾茅庐》一课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紧扣文本细节展开复述,同时还注意到在这篇课文中更多地展现的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相对较少。所以在组织学生展开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于人物的动作,组织学生揣摩动作描写的用意,并由此设计人物对话。通过对话进一步完善刘备的性格,展现其爱惜人才的特点。在接下来的复述中,结合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点拨,学生将自己创编的人物对话和文本中的动作描写进行有机整合,并由此创编口头复述版本,既丰富了文本内容,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口语表达能力的显著提升。
教师应巧妙利用文本中的空白之处,组织学生展开文本的续写或者续说,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多功能性的文本复述方式。为了有效促进复述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必须深度研读教材文本,准确把握其中的空白之处,并以此为落点,激活学生主动复述文本的兴趣。
例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是刘老师的故事,虽然刘老师已经失去左腿,但是身残志坚,仍然和一个正常人一样,坚持给学生上课,甚至去放风筝,由此可以看出刘老师的乐观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他为每一个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若干年后,学生仍然深深思念刘老师,经常会思考刘老师在做什么。基于这一文本特点,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如下续写文本的练习:如果作者再一次见到刘老师,他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由此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体悟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以及浓浓的思念。通过这样的处理,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续写文本的热情。
总之,复述的过程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包括对文本的自主解构,通过对语言的二次创作或者补充,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语言体系。所以,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拾级而上,这样才有助于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