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生活之桥 展现灵动数学课堂

2018-11-28 12:39:02陈春华
名师在线 2018年23期
关键词:圆柱标签数学知识

陈春华

(江苏省海门市平山小学,江苏海门 226142)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然而,在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生活中现有的数学资源,使得数学给大部分学生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从而导致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教师要努力研究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努力从生活中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内驱力,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由于元、角、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货币单位,为了还原生活,教师设计了如下情境:教师将教室模拟成小超市,用课桌做货架,将标有价格的真实物品,如水果糖、苹果、饼干、铅笔盒、故事书等放在货架上,然后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客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活动,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数学问题。例如:(1)一支铅笔的价钱是5角钱,付给对方1元,应找回多少钱?(2)要买一块糖果需要花费1元2角,和一包饼干需要花费6角钱,一共需要付多少钱?每个学生想买的东西不同,不同的物品又有不同的价格,因此,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在经历不同的场景,尝试解决不同的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元、角、分,同时也熟悉和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

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创设超市买卖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使得数学学习生动、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生活元素,发展学生思维

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小学生普遍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而数学知识的学习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数学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如果教师能选用合适的生活元素来展现,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1]。

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由于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需要学生进行想象。为了使学生感受圆柱侧面积的形成过程,课上,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把剪刀和一个带有标签纸的圆柱形模具,并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标签纸拿下来,它是圆柱的哪部分?”学生回答:“标签纸其实就是圆柱的侧面。”教师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沿着这个标签纸的高,用剪刀将标签纸一刀剪开(且只能剪一刀),然后展开,你猜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最后统一标签纸展开后可能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于是,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学生兴奋地、小心翼翼地将标签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发现跟自己的猜想一样时特别开心。接着,教师也剪了一个标签纸贴到黑板上,并让学生思考:所得的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所得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圆柱又有什么关联?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最后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推理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带有标签纸的圆柱形模具,融入了生活元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新运用教材

教材编制的原则往往符合大部分人的需要,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但是因材施教要求面对不同的学生用不一样的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结合实际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满足教材要求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补充和调整,创新运用教材。

在教学“认识千米”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对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也已经有一定的概念。然而对于“千米”,只能从数学书上知道 “1千米=1000米”,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生其实还是不太明白的。为了使学生对“千米”这个单位有进一步的感受,教师带领学生到了操场,并问学生:“学校操场的外围大约是400米一圈,1千米要跑几圈?1千米要跑多长时间?”学生答:1千米就是1000米,所以要跑2圈半。于是,教师让学生围着操场跑2圈半(并记录下每位学生的跑步时间),让学生感受1千米有多长。然后,教师又让学生估计围绕教室前面的广场跑一周大概用多长,这样加强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

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学生对抽象事物的感知出发,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补充和调整,创新运用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亲身感知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展现了数学课堂的灵动性。

四、巧借生活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样的疑问经常听到。会出现这样的疑惑是因为教师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才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借助生活问题,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对于余数这个词,学生是陌生的。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让全班49位同学分组排队,排队的数量是双数,每队人数要一样多,结果,同学们无论怎么排,都多出一位同学。这时,教师再引入“有余数除法”,联系刚刚的活动,相信学生对余数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将49人平均分成8组,每组有6人,剩余的1人就是余数,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还可以继续利用这个活动,得到余数的特征——余数都比除数小,因为如果本活动中余下的人数等于或者大于8人,就可以继续排成一组。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灵活学生的思维。

排队是学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排队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结 语

总之,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面对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资源,教师要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走进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展现灵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圆柱标签数学知识
圆柱的体积计算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32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1:02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28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标签化伤害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