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艳红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在计算教学中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能自主发展并参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算理的理解、计算准确率、简便计算教学、估算教学这几个方面巧妙设计,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是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应重点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算理为抓手,通过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严谨的求知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周围事物,解决实际问题,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行为。这需要教师用心将科学算理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学况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教学时依次安排从10乘两位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到用两步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助于为学生后续学习两步混合运算、三步混合运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运算律的学习做充分铺垫。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与练习。在进行数科书第五页例题4教学时,在计算24×53时,先算24乘个位上的3,学生能很明确地说出表示3箱迷你南瓜有72个;再算24乘十位上的5时,学生常会错误地认为表示5箱迷你南瓜一共有120个,出现类似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所以正确的算法应该表示50箱迷你南瓜,一共有120个十,也就是1200个。
明确计算算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计算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计算步骤,形成规则意识,才能将复杂的计算学得透彻。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以小数”教学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正确。教师通常认为出现此类错误是因为学生计算不仔细,但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教师应该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已经将计算步骤帮学生厘清、理透。小数计算部分教学特别是在新课结束后的小结部分,教师一定要把计算时的一般步骤用精练的字词归纳到位。例如,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步骤可以归纳为:一算,二数,三点,四化简。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步骤可以归纳为:一看,二移,三算。提炼关键字词,方便学生熟记计算的步骤,后续练习的跟进更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关注点和意义。
相信以理解算理为基础,准确执行计算步骤的计算教学以及多样化的有效练习,必然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进一步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
我们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和问题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缜密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遇到问题时能全面、辩证地进行分析。
计算教学中,教师们不断追求着准确率,而我们应该将这份追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准确率的追求者,让学生从主观层面生成对计算准确率的追求动力,让学生对自己计算的结果进行判断、提出质疑、辩证分析[1]。教师们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判断、分析、思考的方法。例如,小学二三年级教学中涉及了验算方法,用好验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判断和自我质疑有很大帮助。加法的验算是交换位置再加一次,减法的验算是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乘法的验算是交换位置再乘一次,除法的验算是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明确方法后还要让学生养成验算习惯,通过对正确率的追求培养学生自主验算的好习惯。
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效练习对学生提升准确率至关重要。因为计算练习内容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烈。计算练习批改对教师而言也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在“互联网+”时代,这些问题都有了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计算作业APP。在此类应用软件中,不仅将计算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呈现,而且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性,让学生在做计算练习时能与同学组队进行对抗赛,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的练习频率,真正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计算练习软件还有自动批改功能,学生完成练习或计时结束后,软件会自动进行批改,并统计此次练习的准确率,生成错题集,学生又可以针对自己容易错的计算题进行二次训练。计算作业APP解放了教师往日烦琐的收集错题和批改工作,又可帮助学生生成有个性的错题集,大大提升了练习的有效性,真正将计算练习落到了实处。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计算问题解决方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简便计算教学既能让学生的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又能激发学生创新探究意识。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六页“拓展提高”中涉及25×4=100,25×8=25×4 ×2=( ),25×12 =25×4 ×( )=( ),25×16= 25×4×( )=( ),25×24=( )。这几道题的计算是想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到这几道算式中的共同点,也就是25×4=100。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知道两个数相乘,可以转化为一个数乘另两个数的乘积的形式,这道题通过运用25×4的计算结果,可以简便计算出乘数中包含25×4的乘数较大的计算。因此这几道题解答如下:25×4=100,25×8=25×4×2=(200),25×12 =25×4×(3)=(300), 25×16=25×4×(4)=(400),25×24=(600)。
简便计算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找到本质规律,并将找到的规律进行创新应用,就能顺利解决更为复杂的计算。在探究解题过程中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既提高了准确率,又形成了创新的解题方法。
学生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是为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收获适应他们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将自己的想法、创意转化为有形的行动进行实践,让学生通过与实际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估算学习,充分认识到学习不仅能解决试卷上的难题,更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是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夯实学生文化基础,激励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度,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