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焕荣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小学,天津 300480)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师肩负着阅读教学的重要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分学段明确地给出了阅读目标与内容。就目前的课程标准来看,无论是低学段,还是高学段,阅读教学均占据着居高不下的比重。2017年版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天津市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标准》更是把语文的阅读素养排在了第2位,仅次于占据基础地位的汉字素养。由此可知,在小学进行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反观现在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堪忧的状况。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掌握理解、分析、归纳等阅读技巧已不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目标。只有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才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向纵深的方向发展,进而获取掌握信息、扩展视野、陶冶情操、促进思考的能力[1]。笔者作为一名小学高学段的语文教师,认为好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泛读和精读并重的,它让孩子在自由泛读好书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精读技巧,从而使学生将阅读内化成一种兴趣,一种提升自身能力的基本手段。但无论是从语文课程标准本身来看,还是从一些语文教师的具体做法来看,阅读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也没有得到培养和提升。
在现阶段的小语文阅读教学背景下,许多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过多关注工具性训练,轻视甚至忽视人文素养的熏陶和阅读习惯的培养[2]。在这种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教育下,学生阅读分数看似上去了,却出现了不喜欢阅读的问题。学生在大量阅读题目的负担下,不仅没有了阅读文章内容的兴趣,而且渐渐变得心浮气躁,只想快些完成题目,难以静下心去阅读。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悖的。长此以往,曾经那么崇尚、热爱读书的中华民族将变成一个逐渐远离阅读的民族。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笔者都会尽早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从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泛读和精读的概念,对于阅读的理解很模糊,认为阅读就是看书,具体为什么看、怎么看说不清楚。随着学段的增高,任务压力的增大,学生自己也渐渐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和时间,对以阅读题目为呈现方式的课内阅读也越来越厌烦。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一个阶段里(一般四周左右)以“阅读知多少”为主题,围绕阅读的作用、阅读的方法,查找、收集一些浅显易懂的文章,作为课外作业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同时阅读这些材料,做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和写一些简单的读后感,并邀请一些写得好的家长来校做交流体会。从学生和家长的反映来看,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你知道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国家吗》《为什么美国儿童的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6倍》《每日至少半小时——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等以事实说话的文章最能打动学生和家长。
1.给学生列出不同学段的推荐阅读书目
推荐阅读书目的做法并不新鲜,甚至《标准》也给出了各学段的目标,但《标准》并没有给出实际的推荐书目。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列出来一些供孩子们阅读的书目。这些书目都是笔者在了解了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和书的内容,并且自己认真读过后,精心选择出来的。这样做有的放矢,使阅读书目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
2.提供机会让学生拥有大量的课外读物
(1)到区图书馆借书。汉沽的图书馆全区闻名,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书籍丰富,是很好的阅读书籍来源之一。笔者经常到那里去借书,有时还带学生们一起去借阅,学生们很是喜欢。新成立的滨海新区的图书馆比汉沽图书馆更上一个档次,但是距离较远,真正去借的人不多,于是笔者就周末自己去借,然后转借给学生。
(2)将自己的私人藏书借给学生。笔者是一个爱看书、爱买书之人,家里藏书不少,经常和孩子在家看书,家里有很多书都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借给喜欢看书的学生,对于一些阅读能力强的同学,也尝试借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文学评论性的书籍,相对来说有一些指引作用。
(3)鼓励学生买书,并同伴互换。笔者还经常教育学生,好书是值得珍藏的。借书只是一个途径,也要适当地自己购买一些书籍。建议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买一本书(家长会上和家长沟通好),学生自己看过之后写好推荐理由,和其他小朋友再进行交换阅读。
(4)在校每天让学生阅读报纸杂志。除了书籍之外,阅读报纸杂志也是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天利用早读或者午休的半小时让学生看报、看杂志。办公室里订有《少年报》《儿童报》,图书馆里借得到《意林(少年版)》《读者》《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少男少女》等多种适合小学生看的报纸杂志。这半小时,成了学生每天最期待的时间。
在提供泛读机会的基础上,将阅读与作业有机结合起来,以便督促检查阅读效果[3]。例如,规定同学们每个月至少读100页的课外书籍,一周写一次读书随记,看完整本书后写读后感和读书心得,将优秀的心得张贴到教室墙壁上,年终装订成册。
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发现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有了课外阅读量(因为他们读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而且他们开始喜欢上了阅读。一本书读完,会马上告诉我,请我再给他们推荐。
语文教学一向注重精读,语文课堂就是以指导学生仔细品味一篇文章的精华为主。对此,相信许多教师都有了非常成熟有效的做法,因此,针对此点不做过多的阐释。但笔者想说的是,阅读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应仅限于让学生看懂单篇的文章,会做各种类型的题目,拿到试卷上的高分,还应该着眼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笔者一向强调让学生了解精讲细读一篇文章的目的,形成一种意识,课内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阅读理念与方法。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好的文章、好的书籍都应该认真反复地研读、品味,从文本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养分”。同时,在课堂上,我也注意指导学生总结一些精读的方法。通常从文体入手,使学生了解诗歌、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分别应该怎样精读,使学生在读不同的文章时,即使没有教师的从旁点拨,在做题之外也可以读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上传承经典文化、培养学生素养的长远重任。如果每位语文教师都能在现实中坚守着语文的崇高,尽各人所能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当作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那么,中国的语文教育和学生的素养将会呈现一种喜人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