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冰洁
2017年初,央视推出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节目播出后便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对此,已有不少研究从传媒、创新、文化等角度加以探讨。我们注意到,该节目在语言运用上非常注重引用辞格的使用,鉴于此,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该节目开场语中的引用类型、分布特点及功能。
笔者收集和转录了《朗读者》第一季12期节目中的开场语,包括卷首语和开场白。笔者将对开场语中的引用辞格进行分类研究,并探讨引用辞格对节目风格的塑造作用。
经统计,在12期节目中运用引用辞格的有71处。下面我们将从引用的内容、形式、数量三个角度,具体探讨该节目在引用类型上的使用特点。
从引用语料的内容,可以将引用分为引语和引事。引语就是引用具有权威性或流行性的话语,包括熟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等)、歌谣、名人名言以及典籍中的语句等。引事即引用故事、史实等。
较多使用引语是节目的一个特点。节目的引语有50次,占70%,且多出于文学作品。节目的引事有21次,占30%。
引事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引用节目中嘉宾的故事,一种是引用史实。在21处引事中,有16次是关于嘉宾的故事,主要分布在在卷首语的中间部分。其作用主要是引导场外观众对节目的主题词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由于引语出现的较多,下面我们具体讨论引语的来源。节目引语的来源主要分为下面3种:
1.引用中国古典诗词
节目所引用的古典诗词大多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诗词,所引用的诗词也与节目的主题词密切相关。例如: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例(1)选自第一期节目,其主题词是《遇见》。节目通过引用《诗经·蒹葭》中的诗句向读者传达了遇见的感觉。例(2)选自第三期节目,其主题词是《选择》。引用《报任安书》中关于生死的选择问题,说明了选择的责任与意义。
2.引用中外现代文学作品
引用富有哲理性和美感的句子,这些句子多取自诗歌、小说和散文。或是用以引入主题词,或是用作对主题词不同方面的论述,或是对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深入的说明和补充。例如:
(3)“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4)就像“面对行刑队时,想起了父亲带给自己去看冰的那天。”这是《百年孤独》里,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回忆。
例(3)选自节目第二期《陪伴》,是节目开场白的第一句,引导现场观众进入主题,并概括了“陪伴”的感受。例(4)选自节目第十一期的《那一天》,节目引用了《百年孤独》中一句经典的话,来引导观众进入回忆的世界,回忆那一天。
3.引用成语
成语言简意赅,庄重典雅。节目中运用引用可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话语言简意赅,富有庄重的特点。例如:
(5)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第二期《陪伴》)
(6)选择无处不在。
例(5)选自节目第二期《陪伴》的卷首语,作为前文陪伴的美好与后文陪伴过程的波折之间的过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体现了陪伴的漫长与平淡,与下文节目嘉宾种种关于陪伴的故事相照应。例(6)选自节目第三期《选择》中卷首语的第一句。用“无处不在”表明态度,使句子短小精悍,为后文列举人生中的选择做了总述。
在采用引语时,受到节目整体风格的影响,主要引用风格正式庄重的话语,有较强书面语风格。倘若在节目中引用歇后语或俗语等,就会破坏节目风格的整体性。
根据引用语料的形式可以分为将引用分为明引、暗引。由于是转录的语料,故不以是否有引号作为分类标准。本文对“明引”的界定是:直接引用原话,并说明引用的出处或对象。由于熟语是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因此也归为在明引。“暗引”就是引用原文或故事,不说明引用的出处、对象,或者把引用文本化用在自己的话语中。
节目语料的引用形式以明引为主。在12期节目中,明引共使用了61次,占86%。暗引使用相对较少,共10次,占14%。
上述例子中的(2)—(6)就是明引。节目采用明引的前后语境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即在引用前后出现话语标记。
话语标记是指确定的标记词或固定表达结构。调查发现节目的引用与前后的话语标记结合会形成“前引式”与“后引式”两种模式。前引式即“引用内容+指前标记结构”如例(1)。后引式即“指后标记结构+引用内容”如例(4)。节目常用的指前标记结构主要有:“指示代词+NP1+的+NP21”,这样的结构有12处用到,多为引语。常用的后指标记结构主要有:“就像+NP+VP2”,这样的结构出现了7次,多为引语。
暗引的第一种形式如例(1)虽然引用了原文本内容,却未告知观众引内容的出处,节目中这样的暗引有8处。另外一种形式是将所引文本通过概括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之中,例如:
(7)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8)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一种归宿。例(7)中的“千帆阅尽”化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例(8)中的“倦鸟归林”化用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鱼翔浅底”则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通过这种化用,可以使整个句子富于节奏性和典雅感。
根据一个意义集中的句群中所引用的语料数量,可以将引用分为单引和复引。单引和复引则是从句群中引用与引用的配合角度而言。在一个大的句群中,只有一次运用引用的是单引。而复引则是在一个大的句群中,连续反复使用引用辞格。
节目的71处引用分别分布在42个句群中。其中单引出现26次,占63%,复引出现16次,占37%。
单引一般出现在开场语中靠前或结尾的位置,其作用主要是是引出内容或是总结观点。例如:
(9)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
(10)雨果曾说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
例(9)选自节目第八期的开场白部分。这句话的前文说到很多人都赞美着勇气,其后便用两句假设论述如果失去勇气会如何。例(9)的引入可以加强对前文的肯定,同时与其后的假设形成对比,突出了勇气的重要性。这种正反论证的手法丰富了论证的多样性。例(10)选自节目第十二期《青春》的卷首语。这是最后一期节目,在语言的使用上较少安排铺陈的引用,只用间或一处的引用作为点缀。
而复引一般则出现在中间的位置,在引出观点之后。复引主要只要有两种,一是对主题词进行多次引用说明,二是连续引用节目嘉宾的故事。请看:
(1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12)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上文中的例(2)是例(11)的组成部分,在说明主题词“选择”之后,例(11)用三个并列的分句,陈述了不同人多样的“选择”。紧接着用例(12)进一步引入节目的内容,对本期节目嘉宾的故事做简要概述,强化主题词。两段复引不仅从理论和事实上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增强观众的理性认知和理解,而且形成了重复和排比。
在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发现,节目的复引主要采用同构关系和词汇衔接的方式来构建语篇,这样从宏观来看,就构成了排比和重复。节目每一期都会定一个主题词,卷首语和开场白主要围绕这一主题词展开。节目语言在组织的过程会先使用引用对主题词进行详细的阐释,再利用词汇的衔接的手法重复前文的主题词,最后在多组同构的关系中实现排比,如上文中例(11)整体所呈现出的一样。这样就构成了引用、重复、排比辞格的层层套用,增强了语势。
我国向来有崇古尊圣的观念,这种对权威、长者的敬畏深深植根在民族心理之中。《朗读者》节目善引用权威者的话语或故事,并且绝大部分都会采用明引的方式。即使观众对所引用的文本内容并不熟知,但采用明引的方式,会让读者清楚感受到节目话语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进而产生一种敬畏感。出于这种对权威话语的敬畏之情,观众会对节目的内涵有感性上的积极认知。
关于《朗读者》节目的定位,董卿在第七期中引用曹文轩的话:“我一直将庄重的风气看成是文学应当此有所把持……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中国文学应该引领国民走向雅致,走向丰富,走向修养和智慧!”这说明了节目所把持的方向——庄重。在上述对于引用类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引语的来源多为古典诗词和文学名著中的话语,这是为了达到交际效果而进行语境构建的结果。这些语句不仅符合语言规范而且在形式上往往比较完美,结构上趋于整齐,韵律上表现和谐。倘若在节目中引用歇后语或俗语等,就会破坏节目言语信息的稳定性,失去整体的传递效果。
语言具有线性特征,声音信息转瞬即逝。在日常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我们可以请求重复交际信息来弥补漏失或没能理解的信息,但是在电视节目这种单向信息传递的媒介,我们获取信息的机会只有主持人话语表达出的那一刻。因此,提高话语信息的传递效果非常重要。而《朗读者》节目中引用的运用非常巧妙地体现了这一点。
正确的引用能够体现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语用价值。文本的互文性,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引用的互文性可以扩大观众的时空联想。当引用文本所蕴含的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信息被感知到时,读者的过往经验和感受就被唤醒,再与当下的语境结合,会产生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这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可以加强受众对节目的理解,增强审美感知,进一步得到审美享受,从而达到话语交际的目的。
正如宗廷虎所说“如引用重量级人物的话,能体现说话内容的强度,博引能凸显力度;引用古代权威的话,又能呈现时空追越和对接,以上均能刺激受众的审美关注,增强记忆。”在节目中适量运用引用辞格,可以增强节目信息传递的效果。除此之外,节目在运用引用的时候还会在其前后加上话语标记,以加强受众对引用的关注。
前文所提到的话语标记对引用起到了提示和预告的作用。节目在运用引用时结合话语标记,会在语流中形成恰当的提示,让观众有预期地接受。这样可以提升节目信息的传递效果,更好地联系上下文,提升观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语篇中的衔接是一种显性的体现,贯穿于语篇的表层,组成一个有形网络。节目在运用引用的同时,还嵌套使用反复和排比等辞格。反复本身具有强调和衔接语篇的作用,与排比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语势更加大气磅礴,而且可以使贯穿其中的主题词格外分明,让节目的主旨更为突出,形成回环的旋律和缠绵的韵味。这种辞格的嵌套,增强了节目语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夸克提出了四种实现关系结构的语篇策略分别是顺序关系结构、层次关系结构、连环关系结构、平衡关系结构。《朗读者》节目主要表现为层次关系结构,即句际间呈现清晰的层次感。引用在这样的结构关系中主要起到了引导、分述的作用。例如:
(1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A)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B)选择无处不在。(C)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a);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c)。(D)
例(15)选自第三期《选择》节目的开头。可以看到(A)句和(D)都用到了引用。在这里(A)句起到了引入话题的作用,接着(B)句和(C)句延展话题,最后(D)句对(C)句的进行分述,引用了古今中外案例详细论述“无处不在”。可见,恰当使用引用可以对主题词从不同侧面、不同深度进行阐述,让节目显得逻辑清晰,层次丰富。
本文对《朗读者》中引用辞格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探究了引用对节目整体的作用。该节目善于引经据典,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产生庄重崇高的感觉。节目所引用的话语,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及历史沉淀的,具有很强的情感穿透力和表现力。《朗读者》节目的引用技巧对其他文化类节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