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波,吕丕宝
(1.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山东淄博 255300;2.山东省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范阳中学,山东淄博 255000)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产生各种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问题,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下面笔者就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我国新课改实施多年,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教师不再单纯地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共同成长,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现在的新课改正努力改变这一点。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选取现实社会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或事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明辨是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下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社会事件,让学生观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教师既要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现实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弘扬正能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和创造性,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1]。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心理学理论,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净化学生生活和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提高情感认知和行为水平,解决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烦恼,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提升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自卑感是一种负能量,是生活和学习中的绊脚石,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伤害身心健康。因此,班级管理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在课堂上有一种现象,就是在教师提问时,学习好的学生总是神采奕奕,积极发言;学习差的,总是低下头,不敢直视黑板和教师,害怕教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即便是回答对了也是断断续续,声音细若蚊蚋,不敢大声回答,说白了就是不自信。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要求这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大声喊出来,无关对错,要自信。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看到努力带来的进步,增加自信心;同时,也要告诫全班,回答错了其他同学不能够起哄,避免进一步伤害学生的自尊。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应给予成功教育、励志教育,有进步就要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对成绩好的学生应给予挫折教育,多“打击”多“敲打”,帮助他们客观看待自我,戒骄戒躁,避免沾沾自喜,正确面对现实;对后进生多帮助,搞好班级团结,构建和谐班集体。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实施高效的教育,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其心理素质和行为必然影响其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充电,认真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和教学艺术,提升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将家庭和生活中的坏情绪带入学校、课堂,影响学生,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伤害。在课堂上,教师要冷静地处理班级中的不良事件,掌控自己的情绪,多鼓励、多表扬、多提醒、多暗示,少批评、少呵斥,尤其是在班级或人多的地方,更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其次,教师要克服偏爱思想,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乐学的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颓废、沮丧的,那么他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的面前总是“不苟言笑”的严师形象,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围绕着教师转,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开始“厌学”。如何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课堂关系,使学生保持乐学的心态,这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教师心情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积极乐观的心情可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使得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亲近老师,愿意上他的课,课堂互动性就好;反之,教师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学生感到“惧怕”,听课也就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时代的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希望教师能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各种年龄段的心理发展规律,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等心理活动,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总之,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之中,渴望被尊重、理解和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一些看来极为幼稚的问题或想法,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来的结论,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管理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只有把健康的正能量传播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 闫梅.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校园心理,2017,15(06):46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