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传统德育交往方式的影响研究

2018-11-28 09:16:23韦娟娟
名师在线 2018年5期
关键词:身份主体德育

韦娟娟

(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高邮 225600)

引 言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交往”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相互往来。而在西方则更侧重表达交往的过程和内容。交往作为人与外部世界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人存在于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各种活动形成及其发展的基础。而德育交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通过德育内容所进行的感情沟通和交流,是指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性的交往过程,进而相互促进对方的德行培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文化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将网络文化定义为:由Internet产生并依赖于其而发展,是所有技术、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集合。

一、网络文化的功能

目前网络文化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领域,网络文化自身的特征与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传播功能。网络文化所带来的信息传播能力是远远超越传统媒介的。从信息传递方面来说,网络文化可以全方位、超时空地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从传播方式上来说,网络文化通过人们近距离接触网络,能够使其更加充分地享受新型传播方式的优势和便利。人们只需要打开网络浏览器,在搜索栏输入自己想要了解内容的关键字或词,就可以进入信息的海洋,新闻、科技、教育、体育、文娱等信息应有尽有。这些需求都是传统媒介所不能充分满足的。

第二,引导功能。网络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活动以及新思潮的产生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网络文化通过其自身独特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引导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观价值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一功能的实现取决于网络文化先进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第三,教化功能。网络文化的创造者都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高精尖层次人群。这一群体是社会文化、社会科技以及社会新思想的代表者,是能够代表当下时代特征的人群。所以,网络文化能够影响和教化当代青年,使其思想观念、道德价值、认知价值等方面达到适应现实社会的程度。

因此,网络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交往成为社会大众的主要交往方式之一。而这一交往方式对传统德育交往方式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传统德育交往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传统德育建立在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之上,存在德育时间上的“断续”现象和德育空间的“狭窄”现象[1]。传统的德育交往空间基本被限制在学校的道德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德育交往仅仅是在学校内的知识教授过程,学生很少了解和学习社会大课堂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而网络文化交往的形式往往是间接、虚拟和符号化的,这便打破了传统德育交往中的时空界限,双方交往的领域和范围能够超越物理上的时空限制。交往模式不再是单一的点对点的交往模式,实现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往形式,极大地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交往活动的限制,可以更为自由地进行交往活动。所以,在网络文化的交往过程中,学生将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时间、地点、内容都可以自由支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不同的交流。这样便消除了传统德育交往过程中时间的“断续”和空间的“狭窄”,打破了传统德育交往的时空限制。

三、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的不平等被打破

首先,传统的德育交往中的德育关系往往是片面的德育关系。传统教育往往把对德育过程的认知局限在认识论的观点中,把认识论作为德育的依据。而这一观点便将德育的过程等同为知识的授受过程,这便使教育成为单一的教师教授和学生接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是真理的绝对拥有者,是知识的代言人,具有充分的发言权。教师是知识的教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仅仅是以知识作为连接的,丢失了德育的内在含义。

其次,交往的实践主要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的有机统一。但在传统的德育交往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主体—客体”这一过程,即教师为教授的主体,而学生只能是客体的知识的接受者。这便忽略了第二个环节“主体—主体”这一模式,使得德育交往过程等同于教师对学生的训练和控制。而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学生获得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冲击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消除了教育交往中学生和教师的不平等地位,改变了德育交往中的传统模式,这便会出现“主体—主体”这一交往模式。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就会有更多的模式,教师不再有绝对的权威,不再是教育中永远的教授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被打破了。如此一来,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交往中的主体,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呈现出了一种平等的交往模式,也使得每个主体实现了对交往对象选择的自主,交往的方式也逐步完善,由单向逐步转变为互交性、多元化的交往方式,使得德育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全面化的发展趋势。

四、德育交往主体身份的增多

传统德育交往通常是借助于现实社会的交往活动来实现的。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其主体尽管可能拥有各式各样的身份,但自我却是统一的。在对待周围环境时,以其身体为中心;在对待其他人群时,以其心灵为中心。换句话说,在学校传统的德育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彼此的身份是明确且唯一的。但是,在目前的网络社会环境下,自我身份不但多重而且分裂。由过去的单一分裂成多重;由过去的固定不变分裂成不断的流动变化;由集中分裂成分散;由整体分裂成片段[2]。分裂方式和特点全面并且多样。总之,在网络文化境域中教师不只有教师一种角色,学生也不只有学习者一种身份。

我国以陆俊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很早就从事网络道德问题的相关研究,并且就其中网络交往主体身份变化的问题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他们提出:多样性、不确定性、想象性和虚拟性是网络交往主体身份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部分后现代主义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其他看法。他们认为:网络交往主体身份相对于传统的变化,是创造性个性的需求,有着对现有文化结构怀疑、解析的强烈愿望。就目前而言,现实社会中“教师”与“学生”的真实身份并不能直接影响网络文化环境中交往的主体地位。交往双方不论是谁都有可能占据优势地位,使得教师面对学生时传统的先天优势不复存在,也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在交往中的地位,增加了学校开展日常德育工作的难度。总之,网络交往中多样性的主体身份,是时代对传统单一、确定以及僵化的身份观念的一种质疑和挑战。

结 语

综上可知,网络交往已经成为社会大众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对传统的德育交往方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网络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对策创新传统德育交往方式。

[参考文献]

[1] 吕明,高元恒.网络文化对传统职业技术院校德育交往方式的影响[J].文史博览,2011,(02):78-79.

[2] 杨国明.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6,(Z3):9-11.

猜你喜欢
身份主体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跟踪导练(三)(5)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