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蒋慧钰
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语文教研员许红琴老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实践分析出如下策略:
字词句训练是语文的基础。如果把语文学习比作一座大楼,建造大楼的基石就是字词,基础越扎实,语文这座大楼也会越坚固。练习中的字词句训练,第一学段以“学用字词句”为题,重视学和用;第二学段为“处处留心”,感受“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语文”;第三学段则为“语文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源于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我们在校本教材中也设立了这些版块,以字词句训练为例,《理解词义》(三上)、《辨别多音字》(三上)、《多义字》(六下)等,设计时并非填鸭,而是启发式地渗透方法,授之以渔。如《理解词义》设计如下: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读懂题目:小猴正在看童话书,有几个字不认识。请你帮他查查字典,找到这几个字的确切解释。
①这里的水真是酷冷啊!
②一座座玉宇琼楼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是雄伟极了。
(2)合作查字典,并选择。
(3)组长记录答案。
(4)学生汇报。
提示:小朋友,查字典,再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再来试试看吧!
让某些“笔杆子”们遗憾的是,不劳而获的事,迟早是要露馅的。网络时代,“拿来”容易,穿帮也快。上述案例的曝光,多数不是同样因为网络的力量吗?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确然。
……
通过这样扎实的练习,学生能把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用到实处,从而真正学会查字典、学会用字典、学会学语文,夯实基础知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积淀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作为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我们设计了众多相关内容,如《三字经》《话中秋》《戏剧脸谱》《朝代知识知多少》《长征故事我知道》等,单单只是有关诗词的,就有《诗词大比拼》(四上)、《春天的古诗》(四下)、《带有“风”的古诗》(五上)、《诗词中的“风”》(六上)、《四季诗词》(六下)这几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有梯度。四上先大比拼,唐诗宋词,重视诗词积累;四下结合本单元两首关于春天的古诗,进行春天古诗的组诗学习;五上拓展有关“风”的古诗;六上更细化,去诗词中找各种各样的“风”,进行意象化教学;六下则关注四季的诗词,涉及面更广,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情感、性格的熏陶,能培养核心素养,提升人文底蕴。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语文知识,《生活中的语文》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走近生活,真正把学习融入生活,乐于学习。如《有趣的姓氏》(一上)、《街头牌匾》(二下)、《猜谜语》(四下)、《有趣的倒序词》(六上)等。其中,《有趣的倒序词》一课选用了一段相声来让学生感受倒序词的神奇之处,摘录如下:
……
甲:我养蜜蜂酿蜂蜜。
乙:我为奶牛挤牛奶。
甲:我们上街购物。
甲:你别得意洋洋,我出些高难度的,你接招吧!
乙:你也别洋洋得意,我一定不甘示弱的!
……
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致一下子就提起来了。走近生活,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吗?
生活是一所最大的学校,学生最终也要走向社会生活,因此学习永远是为生活服务的。学生不仅要学语文,更要会用语文,要善学语文。我们也编入了生活化的内容,如《打电话》(一上)、《认识天气符号》(二上)、《种子的传播》(三上)、《实践调查》(六下)等,旨在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基础上掌握生活技能。
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必要因素。没有健全人格,何谈学习?我们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特点,选编了部分内容,以期指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了解“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关系,在塑造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筑造更健全的人格。
“我是谁?”是一切问题的源头,听起来似乎高深玄妙,但落实在语文学习上,就是《我喜欢吃的水果》(一上)、《自我介绍》(二上)、《我长大了做……》(二上)、《小烦恼热线》(四下)、《即兴演讲》(五下)、《实践调查》(六下)等。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表达的工具。我们更注重渗透表达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学会表达自己,发表见解。
“我”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来讨论》(一上)、《我爱我的家》(一下)、《学会祝贺》(二上)、《学会安慰》(四下)等重视交流技巧,旨在教会学生怎样准确、简洁、得体地与人交往。
学生最终都要成长为“社会人”,就要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就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如《问路》(二上)、《买文具》(二上)、《春游建议》(三下)、《参观动物园》(四上)、《设计一条公益用语》(五上)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实践中锻炼了语文能力,增长了生活技能,一举多得。
承前文所言,语文核心素养落脚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也要求我们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生活中的语文》是学生学习的辅助材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它是学校教材的补充,是课堂知识的再拓展,也是生活常识的普及和生活技能的指导书。我们期待,通过这样“自探自得”式的“自主发展”,教师能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导方针,拓展教学内容,重视操作实践;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能高效学习语文知识,自觉了解语文常识,切实塑造核心素养,健全个体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