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莫让“导学案”成为“导学乱”

2018-11-28 07:42王宜仁
文学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导学案学案教材

王宜仁

我校乘课堂改革的东风,自2010年以来,推行“和合”课堂教学改革,以“和合”文化(即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为指导思想,以“和合”教育内涵要求为实践依据,以打造“和合”高效课堂为抓手,构建并基本践行“和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一导三学”和合课堂。“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是一个和生、和达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影响课堂的各种因素,形成多元对话和协同效应。在和合理念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教师、学生、教材、方法、时间、环境”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作用,科学制定“学案”、“导案”、“量案”,在教师的导学下,根据“三案”组织学生开展独学、群学、活学,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导学案”成了打造“一导三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

应该说,导学案的使用,使课堂教学效益大为提高。通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以导学案为抓手的“一导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从学生角度而言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每一节课前下发的导学案对预习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预习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指导,逐步培养了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学生依据学案主动预习即将学习的有关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根据导学案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老师设计的富于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索新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思维上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积极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学生根据导学案,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组织,让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位学生都有话语权。积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乐于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

充分利用导学案中的反馈展示,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知识获得、方法获得和疑难困惑等进行及时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成功、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逐渐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5.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的习惯。

语文导学案是教师对教材理解基础上的再加工,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学习方案设计,对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建构知识体系很有帮助,在使用导学案后,教师适当的指导和督促、学生及时的整理都有利于学生养成收集整理的习惯。

二.就教师而言

1. 导学案是对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最好反驳。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一言堂” 和“满堂灌”有其存在的社会背景。传统认为,师者,高高在上,知识的代表和象征,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就是一张张白纸,等着为师者挥颜撒墨。教师唯恐传授的知识有所疏漏,因此“一言堂”和“满堂灌”大行其道,很长时间以来成为主导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模式。导学案的使用,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以学定教,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2. 导学案是教师调控驾驭课堂的重要抓手。

事实上,并非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够将课堂调控的风生水起,尤其是面对一些不喜欢语文学科的学生来说。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让绝大多数学生了解课堂内容,比起过去教师讲述,学生犯困打不起精神的情况,要好得多。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课堂,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3. 导学案为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埋下伏笔。

导学案提倡学生自主预习,较好的节约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触碰枝枝节节的时间,留出余地让学生探究、讨论,更有利于出现精彩的课堂生成。

4. 导学案是督促语文教师充分解读教材的推手。

导学案的使用,“逼”得语文教师更要仔细备课,充分解读教材,合理删减教学内容,让导学案能以小见大,提纲挈领,达到突出教学重点之功效。

在日常教学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确实也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就语文学科而言,老师将在课堂上要探讨的内容已经以问题或练习的形式呈现出来了,学生们早从各类教学参考资料中获得了五花八门的信息。未学新课,学生已经似乎无所不知,课上教师尚未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大堆答案,学生的好奇心大为削弱,不再是以一种好奇的心态去探究学习。遇到老师在课上抛出新问题,很多学生不是忙于思考,而是惯于拿出参考资料寻找答案。有时很有意思的是,学生拿出的参考资料既然和我们老师所使用的是同一本书啊!很多教辅资料是一线教师编的,很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可惜有些内容只是适合自己理解,不适合推广。除了字音等基本的语文知识外,文本解读这块就很难达成共识,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把自己的理解降低,为了将就大多数,出探究题的时候很可能只是浮于文本表面,变成高理解低输出,甚至还会出错。

三.从学生角度来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第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是为了考试,所以探究语文的动力不足。他们认为探究再深考试没用,学习精力有限,你不知道现在女生怕数学,男生怕英语,我们的伪专家都只希望学生只学自己这一科。

第二、学习方式难于突然改变。传统的方式是:预习——教授——记录——巩固,现在变成:预习——探究,少了两个环节,优秀学生都不习惯,所以有些优秀教师在这两个环节上做努力。

第三、导学案是要求统一答案的,它是以试题的形式出现,必然要有个统一的结果。学生为了交差,必须要组织语言,以合理的逻辑表达方式写出,这是在给学生出难题啊!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的,好的学生都答不全面,后进生又不能有效的回答,其实,老师自己如果没有准备,拿别人的导学案做答也要颇费周章,何况学生!

同时,“导学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众所周知,几乎每天学生要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如果再增加“导学案”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除了完成课外作业以外,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研究新的内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能不是负担,但是对其他学生来说,无形中就增加了压力。

就教师而言,课上按部就班,以导学案来教学,没考虑教学效果,灵活性太差,学生懂了还要学习,反复炒冷饭,导学案的环节设计如果连贯性差点,其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就会极大。“满堂灌”的老师就是因为“舍不得”放弃某些内容而大谈其谈,现在,口头上不灌了,灌在纸上了。如果导学案容量大了,学生看见就发麻了,还谈什么探究!

有的学校还要求把导学案上的题目分档次,还美名其曰:分层教学。这一招在语文上很不好用(可能数理化等理科可以),而就语文学科而言,有时候不用功的学生偏偏可以做我们认为的“难题”,这还不是个别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堂堂推行导学案,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破坏。导学案,使许多老师提前设定问题,“把问题由学生提出”这一当今课改的重要理念彻底扼杀。学生学习是一个发现之旅,是一个探究之旅,是一个学习生成过程,是一个兴趣激活过程,是一个知识建构过程,而导学案则完全无视孩子学习心理,给学生的发现探究指定路线,指定方案,指定规则,把理解、心态、认知、经验完全不同的学生统一到一个学案当中,虽然大大提高了教师对教学的掌控能力,使教更容易,却也使学更不科学更无意义更无趣味。导学案,虽使学生更加明确所学的内容与目标,却也阻扼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与探究热情,让学生成为更直接的被动接受者或者说,使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按程序学,按既定方案学,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全无自主的本质,阻扰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学生学习如同洞穴探宝,而导学案却是把宝贝直接拿到洞口,然后告诉学生这个宝原来在洞穴的哪个位置,怎么到达那里,路线是什么,最后请同学们按照路线到洞穴里感受体验一下。

四.就导学案的内容本身和使用形式而言,也是存在问题多多

1. 把“导学案”当作“施教案”

很多语文老师虽然课前精心备课,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完全按照学案编写的顺序,依次讲解,讲完下课。简单的将学案当教案,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需要,没有体现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使语文课堂呆板有余,灵气不足。

2. 把“导学案”当作“测试卷”

目前的教学实际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课前就把学案当成练习卷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缺少对预习和使用导学案的具体方法指导,让导学案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学案不是考试卷,也不是练习讲义,更不是通过学生学习填写而成为一本与教材完全相同或雷同的教材,导学案应该成为学习的拐杖,使用导学案,更多的是指导,引发探究、讨论,激发学习兴趣等。

3. 把“导学案”变成“拓展案”或“提升案”

在导学案的设计使用中,我们可以时常发现,有些学案的设计内容脱离了教材和考纲的要求,有些已经不适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知道设计学案不是抛弃教材而另外编制新的教学材料,设计学案要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分析和研究教材,总结、探索、发现规律,形成能力。一味的扩充课外知识和迁移运用,势必本末倒置,失去“导”的价值。

千万不要让导学案成为干扰语文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弹”!让本就有课堂教学、有教材依据、有教师指导的学生的课堂学习非要给弄出一个导学案,让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都为学生制作导学案,或者像最近有些学校提出的杜绝导学案的使用,确有矫枉过正之嫌。其实,导学案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但不分学科,不正确的利用,即全面推行,就完全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其弊被人为地放大了。真的,千万莫让“导学案”成为“导学乱”啊!

猜你喜欢
导学案学案教材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