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角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

2018-11-28 00:15尤信招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俱乐部供给改革

尤信招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供给侧改革是时下最火热的议题。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会议上首次提到:“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促进生产力,调整经济结构,缩小低端供给,增大高效供给,改善供给端满足需求端的程度,提高经济效率。纵观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经济发展到特定程度,解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给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高校体育俱乐部已经是高校体育界讨论的议题,许多人精心投入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学者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实际运作中的现状产生疑惑。通过资料归纳总结和田野调查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并未达到设想的结果,部分高校的体育俱乐部仅停留在形式上,甚至是操之过急、一哄而上的繁荣假象,制约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可持续。自2015年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起,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体育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势在必行。

1 供给侧改革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关联

1.1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供给问题供给对需求是经济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工作指向是决定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还是要看当时的不同近况。诚然,高校体育俱乐部供给效能问题不仅有需求侧不旺的问题,同时也有供给侧不对称的约束,可是从现阶段的近况分析,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重点还是以供给侧为主[2]。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起,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高效供给就开始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其热议的层面多集中在供给的必要性,但对研究供给内容和依据缺乏更深层面的讨论。近来,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效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高校教材内容老旧,教学目的还是学技能、增体质,教学过程俗套,教师主导过分忽略学生主体的个性化,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教学方法教条刻板缺失能动性,不同教学条件因素的教研过于简单,导致教学共性与个性矛盾突出,特别是高校体育俱乐部选择项目的供给利用率并不佳,而实行“强制性”的供给模式,虽体现了教师主观意识但忽视了主体感受和利益述求[3]。因此,从有效供给层面上看,减少高校体育俱乐部低端供给侧的改革是推进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保证。

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化高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内有效供给缺乏产生有效需求的外溢,也是社会经济阶段发展的周期体现,在德鲁克看来,机构首要的任务是缔造需求责任,通过创新,挖掘社会需求结构中所不具有的新服务功能,因此社会私营企业实际上没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需要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象恰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他们的政务与服务大多体现在国民教育、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4]。而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构成整个社会公共服务链条进行运转的组成部分,正好是归属国民教育和社会服务体系的范畴,从社会需求层面讲,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不仅包括经济生产领域,伴随着服务业的需求总量的提升,实际上社会教育早已成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主体部分。推进高校体育俱乐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大学生牢牢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和高校体育终身化的作用[5],也是补充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捷径,是彰显深化社会文化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和经历的过程。

2 高校体育俱乐部供给侧改革的机制

2.1 高校体育俱乐部供给侧改革旨在高效供给高效供给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需求侧的变化,促成供需对接、供需平衡,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像生物进化论,供给端也是不停地演变,期间有不断淘汰成为无用供给的同时,也有不断更新出可以受欢迎的高效益和高质量的供给,新生的高效供给就提供了现有需求的可选目标,也对原有闲置的隐形需求起到了一定的刺激觉醒的作用,进而促使供需处在高水平的平衡,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6]。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挖掘高效供给的潜在能力,淘汰低端和无效供给,成就有助于开创新需求的高效供给。就当前高等教育供给现状而言,体育俱乐部的课程模式在教材遴选、授课内容、方法手段的施行上并没有突出教学的层次迥异和对象针对性,亟待解决好学生“吃不饱与吞不下”的现象,正因为存在着质量和效率等急需改进的不足和低效供应的弊端,所以激发潜力和提升高效供给、夯实高校体育俱乐部供给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是实现高校体育俱乐部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2.2 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体育俱乐部高效供给不言而喻,结构和总量相对应,结构也指比例,尽管从本质上说,调结构不属于经济增长范畴,但从政策手段上看,供给结构的优化同样也属于供给侧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7]。伴随高校娱乐休闲、时尚运动的推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传统的体育项目,许多学生对新兴的外来运动项目开始感兴趣,导致短期内高校教师专业项目供给体系无法对应学生项目选择的需求结构,体育俱乐部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和爱好而设置更多选项,而且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开启对高校俱乐部运行质量和开展方式的饥饿模式,最典型的是教材内容与课程模式无法匹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需求,这些问题必将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供给体系和学生需求结构上的差距和不对称。虽然表象上是需求不够和认知缺失,其常常被当作造成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有效供给的主要原因,扩大和激发需求理所当然被理解为提高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效率的手段,但研究本质表明,优化供给结构、有效改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供需错配才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高效供给的重点。

2.3 消除制度抑制,保障体育俱乐部高效供给供给学认为:各经济领域在成为中等收入阶段前,人口红利、土地等自然资源对于经济贡献显著,也比较容易产生并加以体现;一旦迈入中等收入阶段时期起,制度和创新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想要提高经济增长潜在能力,激发社会经济发展热度,应当加强制度的制定和优化[8]。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制度创设上存在着不少问题:1)制度制定散乱不够科学,过于强调管理集中原则,导致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单调,达不到俱乐部开放式发展的需要,甚至部分教学类俱乐部教学目的模糊,课程安排还是每周仅仅一次的传授技能的体育课,学生自主享受教学的权益不明确,教师引导俱乐部成员开展体育锻炼的效果有偏差;2)制度的执行没差异,不能显现区别、分类教授创设理念,俱乐部教学组织体系貌似很有层次,其实内设的结构内容空虚,没有周全的计划性和严密性,尤其是部分高校缺乏管理,三、四年级没有设置体育锻炼引导,导致低年级的体育教学到高年级脱节,引发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无法完成,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3)制度创设不严谨,部分俱乐部责任主体设计不到位,学生出勤和成绩评价等标准不完善,不同俱乐部间成员相互转会要求也不具体,高校对体育俱乐部缺乏灵活与便捷的调整机制。因此消除制度抑制、降低管理成本有益于保障体育俱乐部的效益。

3 高校体育俱乐部供给侧改革的途径

3.1 调结构——重视体育俱乐部创设的多样化按照学员的需求,科学制订俱乐部教学内容和开设项目,引导俱乐部成员的求学欲望,培养积极乐观的认知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教材内容和组织教法,激发个体潜能在生命体有价值的感觉中释放;在育人观念上,教师由主导向引导转变,在组织构架和层次分配上注重主体对象的主动感受,培养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选择喜欢的项目,享受运动体验,并逐步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增强体质健康和身体素质,开辟创新创造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优化供给结构中重视高校体育俱乐部创设的多样化,充分开发和利用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资源,借助校际间的办学经验,落实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供给的切实性、可行性,改变过去仅仅是换名称的体育课,创建真正有内涵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总之,逐步深入开发资源必将开拓资源利用和丰富供给侧打造,转变过去由上而下的政策统一指导意见,防止高校体育俱乐部低端供给延续和重复,分别按照需求内容和自身条件逐步创设具有符合实际和供给的高校体育俱乐部。

3.2 重转化——改善体育俱乐部供给的适应性俱乐部教学方式应当有别专项课,突破传统体育课纲纲条条的束缚,创建选择条件,增加自由度,提倡敞开、探索式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老师、时段,提供更大的空间便于帮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妥善协调教师、设施与学生其他理论专业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课外高频自由参与各种形式的俱乐部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特征、素质条件、技术能力,开展不同级别教学,做到单项俱乐部具备高、中、低级别的层次区别,让每名学生都能按照应有的水平选择对应的俱乐部,使不同级别俱乐部都能在教师组织下因材施教,做到各俱乐部组织教法、教材选择、教学计划和考核评价都区别对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改善供需错位的状况,结合供给方向和供给形式的变化,逐步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供给的适应性和高效性[9]。

3.3 强创新——增强体育俱乐部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当前许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考核采用终结考核与教师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把知识、态度、能力等当作考核的主要内容,本着考核的全面性原则,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技术造就能力、成绩离不开态度的理念,然而这些还是离不开教师的主观评定,对教师的客观要求和公平公正提出很大的挑战。显而易见,这种考核评价的方式还是存在其局限性和片面性。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而言,俱乐部的成绩考核与评价应该依据学生参与的数量、运动的主动性和自愿性为主,辅以运动的能力、技能水平、提高程度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结合相对评价和过程评价来评定成绩,在停用分数制下选用“优、良、合格”等级制来评定成绩,把绝对评价转化到相对评价,把终结评价转化到过程评价,增强俱乐部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3.4 促发展——加强体育俱乐部供给主体培育体育俱乐部的目的就是在完成体育课程目标下,培育大学生牢牢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和高校体育终身化。显然,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只依赖传统体育课供给是不现实的,必定少不了体育俱乐部和各种体育组织的主体供给。在经济学中供给主体作为生产领域的主要因素,必须协调多方可行助力,推进其良好培育,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这对供给主体培育为主的体育俱乐部整个供给体系构建具有推动作用[10]。当前学界开始发现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重要作用,但是体育俱乐部建设并非完整,让单一供给主体运行体育俱乐部还不现实。为此,在落实正常体育教学的情况下,应尽量汲取体育课程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出建设良好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方向;借助高校主管单位和社团组织规划和倡导,引领更多供给主体积极参与到体育俱乐部中,推动高校建设多元化体育俱乐部的热情;开发校际和校外俱乐部共享的供给资源,助推高校体育俱乐部供需匹配,促进高校体育具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4 结 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并非把传统体育课改名就能完成,必须清楚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重点所在是供给侧,发展脉络指向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结构性改革、消除制度抑制,改革的作用是产业转型升级,高校体育俱乐部供给侧改革就是转化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弊端。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还是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这里针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脉络的梳理,只能作为该领域现阶段理论研究的例证之一,相关研究有待继续深入。

猜你喜欢
俱乐部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改革备忘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