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内在价值及其发展理念探骊

2018-11-28 00:15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足球青少年校园

刘 兵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教育体育局,安徽 合肥 230031)

发展校园足球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升足球运动水平的基础工程,也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契合国家发展愿景与社会进步的体育音符。2014年底,校园足球交由教育部牵头组织,足球运动在基层中小学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截至2017年10月,全国已先后命名20 128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102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并确定了内蒙古、青岛、厦门和吉林延边等12个国家级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已经提前完成了原定到2020年建成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阶段性任务。校园足球在提高普及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师资水平、推进国际交流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在充分肯定已有成绩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校园足球工作不断推进深入,一些困扰校园足球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浮现,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发展观念滞后。表现在不少基层学校是,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足球的“育人”核心功能,认为校园足球就是少数特长生的事情,建一支球队拿几个冠军就可以了,没必要动员全体师生来参与[2]。也有不少教师与家长认为,学生就要全身心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校园足球只是简单的身体活动而已。面对基层学校对发展校园足球内在价值的曲解,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相对于经费、教师和场地等问题,现阶段校园足球推进中最大的瓶颈是人们的思想观念[3]。观念决定认知,认知指导行动。现阶段,校园足球推进中存在的种种偏差与瓶颈,很大程度上困囿于基层参与主体对校园足球的内在价值及其发展理念辨识不清。据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析。为此,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校园足球”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20余篇,并检索相关政策文件及新闻报道;对安徽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吴桥、安徽省合肥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副处长王欣、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余洋、合肥市习友路小学教师管锦鹏等进行访谈,为本文奠定良好理论基础。

1 校园足球的内在价值在于实现人、国家及社会的协同发展

发展校园足球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国家针对我国足球发展的基础缺失和教育组成的体育短板,经深思熟虑后而提出一主多元的顶层设计。即不仅是为了提升足球运动水平,实现中国足球的3个目标,更是服务于青少年发展、国家强盛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承载着推动教育革新导向、体育价值重塑及社会文明发展等多元战略构想。教育是国家强盛之根本,体育是民族兴衰之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自信之彰显。厘清以上逻辑,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从本原上明晰推行校园足球的内在价值。

1.1 发展校园足球是尊重和顺应国家和家庭对青少年发展的价值诉求在发展过程中,人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无论是足球事业发展、教育发展还是国家发展都根植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在内化为人的能力提升后,最终将更好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尊重青少年身心的本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从1985年开始就呈下降趋势[4]。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中也明确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与民众自我实现意识的提升,任一家长都不愿意子女成为“豆芽菜”或者“小胖墩”,在依然重视文化课程的同时,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足球运动的丰富价值,也愿意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参与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校园足球是尊重和顺应国家和家庭对青少年发展的价值诉求。

1.2 发展校园足球是落实国家发展导向的充分显现在2017年6月的世界足球大会上,政府体育管理部门顺应国家深化改革与促进生态发展的顶层设计,首次提出了“足球生态系统”这一全新概念,把足球发展与社会生态建设关联在一起,从而把如何发展足球及足球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与思想认识[5]。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理论上肯定与回应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各项事业发展应有的价值考量。据此,校园足球事业的推进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导向展开。如在政策层面,校园足球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三集中”的老路,任何人或组织都没有权利圈定少部分学生采取“圈养式”培养。也就是说,忽视青少年全面发展权利的培养模式在当下注重社会生态性原则下已经无处遁形,而这一转变正是国家重视与落实社会生态发展与建设的体现。在具体落实中,提倡足球场地与器材装备选择上的环保意识,注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装备的循环利用。如可减少球场上一次性塑料瓶装水的使用,训练装备提倡自备自带,教练员也提倡球场禁烟与杜绝打骂球员。它山之石,日本足球高中联赛结束后,球迷自觉收纳带废弃纸杯雨衣,球场座椅赛后整洁,就是学校足球主动响应社会生态发展的很好案例[6]。作为一项最深受社会关注与民众喜爱的体育项目,足球的健康开展价值多元且意义深远。因此,校园足球的适时提出,不仅要符合项目自身发展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群体成长诉求,也符合社会生态发展的战略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校园足球的提出,可以理解为从国家层面构建全新足球社会生态的本原起点。如果对足球改革方案的目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提升足球运动水平和增强青少年体质,那么,理解的角度可能有失偏颇或狭隘,没有领会与挖掘其内在价值。

1.3 校园足球应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试验田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信任、规范及网络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也是社会资本禀赋的显现。社会资本禀赋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体现,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运动有利于个体、组织及区域或国家社会资本的培育与提升,进而促进整体社会发展进步已经形成共识[7]。美国政治社会学家帕特南在《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兴衰》一书中详尽论述了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帕特南通过对美国家庭参与保龄球组织的活动范围、社团数量及历史变迁的研究,验证了美国人体育参与和社会活动的关联,进而会影响国家民主政治的运行。此文发表后,随即被列入美国总统1995和1996年国情咨文陈述,帕特南本人也2次受邀到总统府给美国政要做专题报告,其理论观点在美国学术界和政界引起强烈轰动[8]。在国内,学者钟建伟则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个体参与体育活动和社会资本生成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从而验证了开展体育运动对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指标—信任的影响作用[9]。由此发出一个强烈信号,即在国家打造“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下,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发育越来越重要,亦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提高与标志。足球因深受普通民众喜爱,参与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间协作、相互信任及规则意识,而这些品质都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元素。通过学校开展推行足球运动,有利于加速或者更好地塑造国家所有适龄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性品质,他们在公民品质、能力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与优劣更关乎未来中国社会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且这种良好社会性通过代际相传,必将有利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愿景实现。以上对系列问题的回应,勾勒出个体、国家及社会等不同利益体对校园足球发展的价值诉求,这种诉求也很好回应了对发展校园足球内在价值的溯源思考。

2 发展校园足球需要久久为功的韧性

青少年足球发展一直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1950年、1979年及1985年,邓小平同志生前至少有3次提出“足球要从娃娃抓起”[10]。有关青少年足球发展方面的政策、文件及发展规划等更是不胜枚举,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足球水平始终起少伏多,人才培养乏善可陈,足球青训体系坍塌更是被国人口诛笔伐。反思过去青少年足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弊病之一就是各种文件、方针、规划等层出不穷,但实际推行却是虎头蛇尾或有始无终。“愚公精神”的缺乏,使得部分基层学校在校园足球的政策贯彻落实上面从腹诽或沦为“形象工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及校园足球发展,无论从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到政策执行的切实性,鸟瞰近邻日本足球的发展轨迹足以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中日足球发展的历史比较中,我们经常错误地以把中日几乎同时推行足球职业联赛为由,来反衬出日本足球的突飞猛进。其实日本足球的兴起绝非一日之功。自明治维新起,日本“脱亚入欧”之风盛行,专注踏实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就成为日本民族的发展理念导向,这种导向不仅仅体现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研习,更重要地是对西方科技孪生共行的社会文明与价值理念的学习效仿。以明治维新为发轫,日本摆脱传统闭关锁国的发展理念,坚定并持之以恒地吸取西方工业文明和迎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精髓,期间虽有波折但路径始终坚定笃行,从而走上民富国强之路。同样,日本对于现代足球的传入与学习也是认真笃行。如始创于1917年举行的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除因战乱中断5届,如今已经举办了94届,已经成为日本社会与发展百年笃行的一个缩影。日本学校足球的开展可以说不仅仅为日本足球发展奠基了扎实的人才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统一的教育发展指导理念下,日本政府与国民在发展足球的理念上默契共识,久久为功。日本在学校体育中包括足球在内的一系列做法,都是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刚性规定而展开的,在100多年的学校体育发展史上,发展目标虽有变化但始终围绕国家战略下的教育整体目标运转。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奋进品质和团队意识,打造社会可塑之才和有用之才,校园足球发挥了重要作用[11]。正是在这种持之以恒,驰而不息的足球教育理念,不仅夯实了日本的足球运动基础,同时对日本青少年的身心砺炼也起到了其他体育项目难以替代的乘数效应。

3 校园足球的发展需要顺应民众意愿

自1992年著名的红山口会议确定足球项目作为体育领域改革的第1块实验田以来,足球成为与普通民众社会生活关联最为紧密和最为关注的体育项目。职业化改革的推行,实际是尊重与顺应民意的表达,职业化确实让一部分足球从业者得到了经济上的丰厚回报,但由足球改革带来的巨大红利并没有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假球、黑哨及鲜有起色的比赛成绩,足球改革的投入与产出比远低于民众期望。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职业足球市场价值虚高,部分球员与教练的薪酬犹如天文数字,同时,群众足球波澜不惊,学校足球亦是低位徘徊,相对于职业化改革之初均呈起少伏多之势,而这些均不是足球改革的初衷。意在惠及亿万民生的足球改革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为何呈现如此强烈反差,值得我们深思。

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目的是“惠民”或者“利民”,就校园足球开展目的而言,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球育人”,即发展校园足球的根本目的就是惠及千万中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自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学生体质下降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与校园欺凌相关的新闻也不鲜见,在这些问题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中的体育缺失。在这一过程中,足球虽是极佳的育人项目,但足球应有的体育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地认识和释放,以普及和分享为理念的校园足球发展受到抑制。与此同时,竞技足球在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过程中,过于专注运动成绩而忽视文化学习,更是被社会舆论所诟病。无论是媒体报道所提的“千人足球操”,还是校园足球比赛中突兀的30∶0的比分,这背后的许多问题固然需要我们反思,但不可否认地是,以育人为根本的校园足球理念还需要得到基层学校更有力地回应。

针对足球发展要义为何,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6月会见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时就曾清晰指出,足球发展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更重要是增强人民体质和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12]。国为民所建,民富国才强,中国足球的改革与发展必须站在惠民利民的角度来思考,围绕惠民利民的目的去实施。循此逻辑,只有广大中小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校园足球运动中且得到切身实惠,才能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才能夯实民众的参与基础,足球竞技层面的水平提升自然水到渠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人为本的校园足球发展理念与足球竞技水平提升并不矛盾。

在英国,由英足总推行促进草根足球发展的特许标准计划(CSS,Charter Standard Scheme)是校园足球的重要内容。其中,明确提到了在16岁之前,学生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文化成绩不合格将不允许踢球。与此同时,英国教育部门对运动员学生的管理也有2个明显特点:1)与国民教育标准统一,即学生球员必须接受正常的教育过程;2)注重个性发展,即尊重学生的特长与成长需求。无论是英足总还是学校都恪守一个宗旨:不培养不学无术的青少年球员[13]。换句话说,即使是具有一技之长的青少年球员,但他首先必须是一个接受过完整基础教育,具有良好社会适应的人,而这正是英国校园足球在发展中CSS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也正是由于校园足球尊重与顺应青少年的发展规律,英国足球才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与文化底蕴,体现最高竞技水准的职业联赛自然如火如荼。尊重与顺应民意的足球发展理念同样在北欧小国冰岛窥知一二。在冰岛,参与一项运动培训一项技能是学校教育所倡导的内容与要求。足球与游泳、篮球、体操等运动项目一样,学生完全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作为对学生个体发展与运动项目发展的统一与引导,从12岁开始,学生就被学校建议要专注某一项运动的发展,足球仅仅是可选择的项目之一。与此同时,通过有组织的公益性培训来创造每一个学生接受专业教练指导的机会,而并不局限于少数“精英小孩”[14]。因此,我们不仅要肯定冰岛足球的成功归结于扎实的青少年基础,更要认识到校园足球扎实基础的背后,反映的是足球服务于普通学生,而不是集结少数精英学生运动员服务于足球。

由此可见,无论是老牌的足球强国,还是人口稀少的国家,尊重与顺应广大青少年成长,服务于广大学生发展的理念根植于校园足球,才是夯实足球基础的逻辑根本。只有惠及学生及背后千千万万的家庭,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才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应有之道。

4 结 语

尼采曾说过,让一个人站起来的不是身体而是观念。观念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主宰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决定校园足球发展成败的不是简单的物质投入多寡,而是人们从观念上能否正确认识校园足球发展的内在价值。与此同时,校园足球要扎实推进,需要久久为功的韧性与顺应民众意愿。

猜你喜欢
足球青少年校园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