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现状研究

2018-11-27 07:34曹宛彤
设计 2018年15期
关键词:传承现状

曹宛彤

摘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历史上众多王朝古都的所在地,河南开封更是七朝古都所在。开封市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被称为我国年画的鼻祖,在2006年入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来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使得这项传统工艺美术得到了保护。但其在技艺方面的传承问题以及未来创新中的困境仍在制约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笔者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试图作出评述,提出解决方法,以期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 现状 传承

引言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20余公里处,相传这里是战国时朱亥旧居,镇内有仙人街、仙人桥,故名朱仙镇。朱仙镇木版年画又称开封年画,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描绘了当时的雕版印刷中心汴京(开封)印刷年画的盛况及种类。金兵攻陷汴京后,宋室南迁,木版年画业便迁到汴京西南45华里的朱仙镇。明清时期,朱仙镇和景德镇、佛山、汉口合称四大名镇。朱仙镇又以盛产木版年画而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曾评价说,“河南朱仙镇的年画,刻线粗健有力,不似有些地方印刷那样纤巧。这些木版年画不染脂粉,人物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方法是将设计好的图案,按颜色区分,刻制在木版上,一色一版,几种颜色,就刻几个版,然后分色套印。由于印制过程繁琐且全部手工完成,技术难度很大。

然而,解放前夕,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制作艺人纷纷改行,开业生产的作坊屈指可数。石印、胶印年画的大量发行也挤占木版年画的市场地位使得木版年画逐渐衰退。当今,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新群体、新思想、新技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掌握雕刻印刷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人已寥寥无几,购买者又限于外宾、艺术家和收藏者。致使其在文化传承发展和市场空间拓展上,都变得异常艰难。

笔者于2018年1月来到朱仙镇,对朱仙镇当时营业或可参观的作坊进行调研和采访。结合年画本身的特征和在采访时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与挖掘,结合实际探求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未来发展途径(如图1)。

一、朱仙镇地理人文特征

开许公路纵穿朱仙镇区南北,交通便利,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万人。镇上有小学15所,初中2所,高中1所。镇内人口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少部分经营个体销售业。2000年,開封市朱仙镇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117家重点镇之-,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家小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开发试点镇,在2002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发展情况

木版年画的形式来源于门神,在印刷技术条件有限的古代,木版年画深入民间,成为春节吉祥纳福祛灾必不可少的物品。至于其艺术之成熟与定型,该是在当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十就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明中叶之后,各地木版年画作坊纷纷设立,清乾隆年间木版年画最为盛行。

建国后到1960年有过一小段时期的政府扶植阶段,但老式年画包括尉迟恭、关羽等题材并不受欢迎,顺应形势的“大丰收”等题材的年画出现。1964年文革开始,木版年画因为题材问题受到重创。2001年,中国民协召开第六次会议,向全社会发出了紧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吁。

在21世纪,受益于社会格局的变化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年产量一度达到300万至400万张之多,作坊达到300多个,除满足本地需求外,其产品也通过水运销往江苏沿海及全国各地。但是今天的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制作困难、传承人数量减少、创新能力较弱,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年画在整个朱仙镇商业比重和从业比重中较少,年画作坊分布在朱仙镇年画街和关帝庙代表朱仙镇景点附近居多。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发展情况与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朱仙镇木版年画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经过两年媒体的大量报道与宣传,人们对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关注度增高,木版年画的前景也随之变好。出于对传统手工艺保护政策的跟进,政府每年会让年龄及资格适当的传承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让传承人提出意见与想法。另外,政府还开发了朱仙镇文化旅游区,每年都会组织各省参观团及外宾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参观,这一系列的政策都增加了朱仙镇的知名度。

与过去传承人的状态相比,当下的木版年画传承人身份更加多元化,其中包含了政治地位变高、经济效益增加、实现个人价值等多重意义。

但是仅仅有政策扶持使不够的,传承人数量减少的趋势并未得到缓解。不少靠手艺谋生的弟子在学艺2到5年后转行,原因一是木版年画的学习难度较大;二是学习木版年画的经济回报率低,从业者的生活可能并不能得到保障。笔者在对尹氏天成老店进行调研时得知,第五代传承人尹国法已经在让他的独子进行木版年画的初步学习,对于额外加收弟子,尹国法目前并没有打算。

在养家糊口和传承文化的问题上,91岁的国家级传承人郭泰运先生也很矛盾:“他们小时候(指他自己的孩子),年画发展得不好,受压制,为了糊口,都没让他们学这个,现在想学,他们也没这精力和能力了。”据郭泰运先生说,他13岁时也是因为生活所迫,学习了木版年画制作这门手艺。

木版年画技艺,作为一门手作技艺,在社会对“匠心”大加偏爱的今天,传承人也渐渐分出两种,一种是只从事艺术实践的手艺传承人,另一种是高校研究人员等学者,他们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上有着不同的分工,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他们大部分是作为研究的课题,并不打算当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来学”,尹氏老天成第五代传承人尹国法如实说。在学这门手艺的需求上传承人与徒弟之间产生了分歧。

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是对神话故事、古书典籍中人物形态、服饰、所处环境进行场景的再塑造。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近几年尹氏老店中有一部分的年画创作是与有高学历背景的弟子进行合作,以分工的方式进行年画的刻制。具体分工为:前期线稿的构思由弟子与师傅进行商议,弟子掌管线稿中对人物形态、表情、场景以及整体构图的创新,师傅进行校对。在刻制木版的过程中弟子与师傅商议完成。套色时,师傅负责颜料的炮制,炮制核心方法只有师傅与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传承人掌握,参与创作的弟子负责颜料的分布以及套色步骤。

对于有高学历背景的弟子来说,喜爱与研究方向占据了一部分原因,对于没有高学历背景,为了养家的弟子则是一门并不能糊口且难学的手艺。而有高学历背景的弟子不为传承手艺只为“做研究,发论文”触碰到了传承人的敏感神经。

在国家对传统手工艺更加重视和大众对传统文化愈发喜爱的背景下,木版年画的销量呈上升趋势,木版年画也随之从一项并没有太多的前景与经济收入的手工艺转化为传承人_年中重要经济来源的副业。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每幅年画的价格不等,未装裱的年画从5元到30元不等,装裱过的年画在15元到50元不等,最高售价有3000元。年画的价格与作坊的知名度、年画质量、年画年份相关联。朱仙镇内木版年画一般在年关与旅游旺季售卖较多,季节性明显。但是,商标意识不强导致的老字号被恶意抢注和侵权事件时有发生,打着传统老作坊旗号的年画大批出现在市面上。这种粗制滥造、价格相对低廉的仿制品直接危害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如图2)。

四、木板年画创新中的问题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木版年画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有过自身的辉煌。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在继承与发展上可以说处于一种困境,尤其是在木版年画上缺乏有效的创新,导致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可以说依然是“新瓶装旧酒”。从笔者在朱仙镇万同老店调研中可以可知,朱仙镇木版年画也试图进行改革与创新,但是创新途径和创新的效果不尽人意。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新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传承人或弟子对于木版年画的创新,这种创新形式包括对木版年画人物造型、服饰等创新,这种创新形式缓和,创新的力度不大。以及对木版年画内容进行创新,包括航空航天、导弹等元素的置换加入或出现漫画题材年画。第二种是平面类木版年画元素的植入,包括将木版年画元素运用于广告招贴,LOGO设计服装服饰,文创产业等。

但是上述两种创新方式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第一种创新显然缺乏一定的创新力度,单一进行一些人物形象和人物服饰简单改变与并不合理的置换,使得年画缺乏审美理念、审美思想的变革,在木版年画的创新上缺乏多元化,显然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第二种创新模式貌似加入了一些紧跟时代的文化元素,但是由于没有将传统木版年画制作技术和现代木版年画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为此也无法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且一些所谓的创新作品完全舍弃传统版画的审美特点,也是得不偿失。兩种方式都处于各自孤立和相互脱节状态。

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为例,有近80%处于设计初级阶段的同学在运用传统元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时不能准确说出来历以及为什么运用。“觉得好看,设计出来有设计感,文化感”这是大多数处于初级设计阶段人群普遍的初衷。这一现象也说明前沿设计与传统技艺存在脱节现象。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技艺传承、创新、发展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五、未来发展方向

(一)政策支持

传统文化艺术要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国家政策扶持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郭泰运老先生所说,当初政策的不支持导致木版年画前景并不景气,所以郭老先生并没有让他的子女学习这门手艺。同样是政策的支持使得传承人对木版年画从“不让学”到“想让学”状态的转化。自2008年开始,开封市就将朱仙镇列为文化旅游开发地,以实现朱仙镇在经济、生活、文化各方面的开发与宣传。

值得庆幸的是开封市政府在财政投入和宣传引导方面做了大力扶持,如先后成立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和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以及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举办一些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不仅使国外人士对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知名度,为年画拓展市场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年画传承人培养方面,政府也在积极支持与高校的对接与合作,将现代美术教育与方式传授给传承人。

(二)借鉴展望

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还承载着人类的精神和文化的寄托。—方面要尊重人们固有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其心理需要和新的审美需求。笔者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新需要与现代生活产生新的联系,让年画“活在当下”。

从表现形式上,可以从单一以版画表现为主转化为多种综合材料的表现形式。将不同肌理不同风格的画种及材料进行结合,从视觉感受上来与现代画种及审美进行结合。从呈现方式与用途上,打破单一以“门神画”为代表的用途,结合现代在家居软装、文创产品等方面的用途将木版年画向更广泛使用的方向靠拢。从传播方式上,多尝试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与当下盛行的淘宝、微博、微信进行合作。比如成立年画淘宝店铺、注册朱仙镇年画微博、推广年画微信公众号,从大众使用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的互联网上宣传朱仙镇木版年画。从年画蕴意上,将当代盛行的词语与年画相结合,表达出新思想新境界。

同时,年画艺人要大胆创新,创作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年画。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创作不同种类的作品,利用现代科技创作形式多样的年画,改变年画单一的形式,探索年画的其他表现形式,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追求。在年画种类与题材的创新上,需要“合理”与“美观”并存。据笔者调研,现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人经过多次尝试,在颜料炮制、套色技艺、题材创新方面都有与以往创新形式相比更为精巧的突破。在2018年元宵晚会上,朱仙镇万同作坊传承人张继中先生以“狗年”为题创作出别具一格又富有年画韵味的“狗”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事实上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发展与继承上,可以借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创新发展模式。同为国家首批非遗项目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创新采用“桃花坞模式”,即校企合作,面向全国工艺美术高等院校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河。对传承人也进行返聘,手把手教学,身手相传,传统手工艺不再是受到时间空间而遥远冰冷的艺术,而是渗透到高校教育的日常学习中。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些尝试与探索无疑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发展与创新上指明了道路。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也可以给前沿设计与传统技艺脱节现象提供解决思路。

结论

以上是本人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现状研究的论文论述。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感知到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仍任重而道远,为此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继续对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支持,而且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自身也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与现代生活产生新的联系,让木版年画活在当下。这样才以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传承现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