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樊瑞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型学习”“微课程”等为代表的新型学习方式正影响着教育领域,逐步丰富着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微课程”资源在高职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程”是以短视频为呈现形式,同时具有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易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资源。其新颖微型化的内容、碎片化的时长、移动化的地点,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创造了更符合自身特点且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崭新学习形式。移动学习、微型学习,不受制约,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理念在我国被认知并接受,“微课程”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微课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应用必然会给教学带来变革。
“微课程”以“微”作为区分其与传统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更是其优点所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习时间短,教学内容少。与传统教学不同,“微课程”具有短小的特点,这是其特有的优势。“微课程”持续时间通常在5 min~10 min,这么短的时间就要求“微课程”直接进入正题,一个“微课程”视频承载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1个~2个知识点,教学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能够很好地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
(2)内容选择多样化。“微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体,可直接在课堂上播放或发送到学生机终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统一授课更具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程度、接受程度进行学习,不懂的地方可以重复播放观看,直到弄懂为止。
(3)随时使用和分享。“微课程”能够被分享和被反复学习观看是其重要的特点。制作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微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学习者则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其他制作人也可以对成功的案例进行模仿。对于不能理解或容易忘记的知识点,学习者能通过在线学习或下载学习资源反复研究。
(4)具有鲜明的校本特征。从国内“微课程”的研究实际来看,教师在不断努力进行“微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并从实际教学的角度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学校的“微课程”。这些课程由教师共同或独立开发,符合学校对实践教学资源的要求,因此具有很鲜明的校本特征。
由于许多高职学校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时间不长,基础相对薄弱,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体系不完善,与汽车维修企业没有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分析认为制约高职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发展的因素如下。
(1)专业定位存在偏差。目前多数学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都是从原有的汽车运用方向发展而来的。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汽车运用专业非常相似,专业定位不明确,随意改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不明确,这也是当前高职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个较新的专业,教学历史短,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学校设置了太多的原理类课程,认为学会了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底盘构造和汽车电气就可以维修汽车,这忽视了汽车技术发展的规律,导致学生学习了大量的汽车构造和工作原理,而专业应用知识只学到了一点皮毛,无法适应市场对汽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而不精。学生在入学时水平不一,大多数从来没有接触过汽车检测与维修。教师不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手段,不能使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高职学校学生比较薄弱的基础,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皮毛知识,从而渐渐地就导致学习兴趣明显的下降。
(4)缺乏专业的师资和设备。当前,很多高职学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缺少专业的师资和设备。许多教师只是在大学里学习了相关的专业,并没有学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知识,缺乏汽车检测知识及汽车维修的实际经验。此外,由于汽车技术日新月异,配置更新较快,导致需配套的设备较多,学校的配套设备普遍匮乏。
通过教学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在18岁~20岁,已经有了较高的认知水平。虽然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不恰当等因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普遍不喜欢学校的课程,对刻板的学习内容提不起兴趣。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人表现欲望强烈,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再加上他们的基础不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在学习时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能迅速接受所学知识,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费力。
(1)以适合专业特征为基础。在“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环节,要充分考虑高职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等因素,制作符合高职学生学习所需的,在应用时便于使用的优秀“微课程”。
(2)对知识点进行合理选择和细化。只有合理选择“微课程”的内容,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效果;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细化,逐步加深,既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又符合学生的自身特征,学起来也相对容易,帮助学生更全面发展,开拓思维。
(3)对内容创新,激发学习动机。“微课程”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根本,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实际需求。因此,在设计时可以更多地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时间、地点和适当的学习内容,与他人协作或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程”的设计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在设计时首先从总体上分析,确定总体任务和目标,再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然后进行教学设计部分的内容填充,接着再设计详细的脚本,最后再依据脚本设计开发和制作“微课程”资源,并将“微课程”资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根据教学反馈调整“微课程”资源。
(1)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总体任务和目标。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先分析该门课程的整体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这有助于后续的设计过程紧紧围绕课程的任务和目标,避免偏离课堂的主体思想。
(2)课程内容设计。在对每个章节或知识点进行详细设计前,要先设计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按学习的先后顺序逐步分解为章节和知识点,并给每个知识点标注学习目标,有助于设计者时刻把握重点,防止内容偏离主题。
(3)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完毕后,就要开始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其要点如下。
1)确定知识点。标注出该知识点所在章节的名称。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的特点和内涵。
3)学生分析。要了解学习对象的特征、掌握知识程度及是否具备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4)确定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
5)确定教学内容。需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最好能按点列出。
6)确定重难点。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从新课引入到新课讲授再到课堂总结,教学者需要具体地设计每一个细节。
8)教学评价。在完成教学过程之后,就需要设计评价,以便考核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脚本设计。“微课程”的脚本设计是以教学设计为基础的。教师按照教学设计,针对场景界面、所呈现的文本、每个场景的叙述、所使用的素材、界面整体布局、动画设计和预期用时规划每个场景。
(5)资源开发。准备拍摄微视频所用的主要资源,包含设备、软件、课件等。在课程需要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准备模型、道具、实验设备等。然后完成视频、音频的录制及后期剪辑,微视频的设计要将设计者的创意充分展现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6)应用和整合资源。最后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应用,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评价适时修改整合资源。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是将知识传授和内化这2个过程发生的地点颠倒过来,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以教学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上课前学习,教师在正式上课时组织进行问题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翻转课堂”的形式对“微课程”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课前自主学习。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学生在教师提供到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微课程”视频中选取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有计划地观看“微课程”视频,完成课前自学任务。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需要进行记录,以巩固和检验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课上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与同伴的沟通和教师的引导,达到知识的内化。教师在掌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后,针对学生观看视频后出现的疑点确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完成独立思考或协作讨论,对课前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将“微课程”的实施与“移动学习”相结合,在移动设备的帮助下,学生能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以各种方式学习想要学习的内容,大大方便了学生,让学生逐渐养成随时随地利用空余时间学习的习惯。学生能够通过手机登录校园网客户端,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到网络教学平台模块中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在线学习或下载学习。
在设计、应用“微课程”时应考虑一定的指向性,在早期阶段要考虑其应用的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优化,应根据实际或突发状况和其他意料之外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中适时调整其应用方式。
总之,“微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用户共同努力建立和丰富微课程资源库,就一定能起到改革教学、造福社会的作用。“微课程”在未来的教育中也将能发挥特殊作用,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其他学科中,让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利用“微课程”进行更好、更有效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