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新 张 锦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发展路径之研究*
薛建新 张 锦
(右江民族医学院体育部,广西 百色 533000)
“立德树人”的提出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在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精神的同时融入德育教育,转变发展模式,不断深化德育内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采用对目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进行梳理,认为:“立德树人”要求将德育融入到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认知自我,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健康的健身活动中;通过培育和弘扬大学体育精神,提高体育生息能力,完善高校体育文化内容,创建特色体育文化品牌,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并乐在其中、育在其中,益在其中。
立德树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发展路径
2016年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更好的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国家的战略高度指出了目前高校的工作方向,并再一次把“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摆在了核心位置 。高校体育既是训练又是娱乐,既是对学生的身体教育,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现代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个衡量大学的风气和精神品格,它不仅是高校文化健康、活跃、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青春活力的象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立:树立,德:德业,立德即是树立德业。“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培养,人:人才,树人就是培养人才。“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中需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要求我们要以德育为先,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课程教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将德育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德育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品格,让学生创造并分享快乐,塑造完美纯真的心灵,并注重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健全人格的培养和人文关怀,将学生的培养从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
党的十八大提出高校“内涵式”的发展,对于全国的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正在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方向转变,将高校的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其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将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把培养质量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作为第一目标,推动教学改革的稳步、快速的发展。高校的发展特色和定位是在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为主线实施的发展策略。应逐步探索国内合作、国外开放的发展模式,给予人才培养新的动力和活力,依托本院校的优势学科并不断深化兄弟院校、政府和科研单位的协同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拓宽对外开放办学的深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形成环境道德观,养成关心与爱护环境的素养。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体育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德。将“立德树人”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体育文精神文化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7]。当前学校体育事故频发,部分高校为防止事故的发生,可以减少课堂锻炼负荷和轻度,将学生“按在原地”,违背了体育教学的本质,忽视了育人功能,导致学校体育开展出现困境[8]。健康的体育活动开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身体器官适应一定的运动负荷和强度,减少猝死事故的频发;另一方面,长期锻炼可以使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终身体育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而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进一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詹万生提出德育的“五要素说”,包括: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并主张德育文化要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继承借鉴和发展创新,并要求和谐的德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结合[4]。高校体育教育在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同时也兼顾着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体育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承载着对大学生“育心”的重任。但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过程中,对 “德育”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也造成了一些概念的模糊,使得高校德育教育没有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5]。
体育德育教育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中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当代大学生处在思想大融合的国际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道德和文化的冲击,极易导致学生收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体育精神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和顽强拼搏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因此,高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具有独特的优势。
合作与竞争是相互对立且融合、统一的,合作是竞争的基础,竞争是合作的目标。目前,大学生不健康心理表现形式为自卑、敌对、孤僻、压抑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给学生带来困扰,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是一个立体化的过程,通过练习和团队配合给学生构成一个充满竞争和合作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学生彼此的协作能力和稳定的意识倾向,也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体育活动中的游戏比赛等集体活动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用于向前、不断超越,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恐惧感”,不能忍受严寒酷暑、怕苦怕累,对个别运动项目的恐惧等[6]。在体育运动中,需要学生具有的坚定的意志,而高校体育文化的积极开展能够有力的促进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培养其坚韧的意志力,加强社会适应能力是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深意义上的则是性格的培养。毛泽东曾说过:“意志者,故人生事业之先驱也”,这也从侧面说明意志力在一个人的事业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健康的健身活动中,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袭,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着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功能定位、形态内涵和传承创新等实践路径,努力把握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导向性、规律性和实效性,着眼于弘扬大学体育精神,培养大学文化,丰富大学生活,构建和谐校园,使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成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高校体育精神是体育整体面貌、特色、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集体体现,是学校大学生的体育信念、情操、理想、道德和审美水平的标志,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和支柱[9]。高校的发展历史在有形和无形中成为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传承载体,校史对高校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总结,也凝聚着在学校创业过程中全校教职员工所付出的艰辛和所有体育人取得的辉煌 。高校体育精神能够使得大学生凝聚人心、团结奋进,能够感受到大学为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更多的是挖掘该校历史发展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承和大学精神,引导学生的发展走出学校,开阔视野。由学校到社会,由社会到国家,由国家到家庭,有家庭到个人,完成“社会人”的成熟转变,对完善大学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地作用。
高校体育精神普遍存在于大学的各个体育活动项目中,体育精神的呈现形式除了参与专门的体育教学、校运会和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外,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培养仍然存在创新和拓展的空间[10]。广泛邀请体育知名学者和体育明星通过实地和网络开展体育精神文化讲座和研讨会,通过这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和建设当中。体育精神文化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不断增强大学生在体育文化认知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成为现代大学弘扬和传承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最佳途径,也是德育在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中创新的成果。大学生将自我认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资质和修养,将理想信念和个人未来发展结合,促进大学生形成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国家命运相融合的德育教育,以达到全方位教育。
体育赏析可以将体育运动所表现的特有精神文化和内在魅力传递给学生,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提高大学生体育赏析的能力,使大学生基于具有一定体育理论基础知识。体育赏析不是精彩赛事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学生怎样理性的欣赏体育。因此,教师不能将体育知识死板的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彩的体育视频以及学校体育赛事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看懂体育比赛,正确理解开展体育赏析的方法、途径、意义。在正确引导学生欣赏体育赛事的同时,还要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是的学生通过体育赏析更全面的认识到体育的精彩[11]。
体育精神文化体现大学的校风、校貌,也是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和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传统的体育文化体现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开展吸引力强的体育文化活动,将德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道德得到升华。开展以“自主、自愿、自益”为主题的社会活动,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社团、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内容。立足于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体验”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
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品牌的体育文化之路。将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传统结合起来,发挥特色优势,立足学校传统,将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确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并加以扶持,建立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并在校内形成体育竞赛体制,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将高校与社会的体育资源进行整合,分阶段免费为社会开放。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大学生进社区,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为居民义务讲解和传授体育保健常识,拓展了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空间,丰富了体育精神文化内容,提高大学生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参与度,推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 nt-5145253.htm.
[2]龚宁.普通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1-8.
[3]郑丹.福建省独立学院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1-4
[4]张路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14-22.
[5]方程,李玲.论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环境的涵义和构成要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623-626.
[6]李国泰,李慧.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与弥补[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1):74-78.
[7]郝晨,李星辰,刘中全.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3):76-79.
[8]于可红,张俏. 论体育精神与大学精神[J].体育学刊,2014,21(3):80-83
[9]刘迪,黄自鑫.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传播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6,32(1):178-179.
[10]张帆.论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贯穿[J].内江科技,2012(3):99-102.
[11]翁铁慧.立德树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9:227-240.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to College Sports Culture With "Morality Education" as the Core Spirit
XUE Jianxin, etal.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533000, Guangxi, China)
2017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17KY0503;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7FTY007。
薛建新(197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张锦(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