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燕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触科学教育的启蒙性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以后的教学场景提供了铺垫性的学习。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知识。在此,就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教学效益做出了阐述与建议。
小学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学生通过自行动手实验,从中获得知识的一种过程,使学生认识科学,并对科学做出探究,从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思维,是提高思考能力的基础阶段。注重学习方法,讲究学习效益,研究有效的学习措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活力,成为目前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者的重要目标。
一、将生活带入课堂
小学科学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富有科学依据的实用知识。为了有更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生活有着更好的了解,教育部门对教学方法与教材不断改革,小学教材也进行了新的整编,逐渐与生活关联,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就需要结合生活实例,用科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存在,鼓励学生乐于探索生活,发现生活,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四年级“溶解”单元《溶解得快与慢》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出“有位同学低血糖需要尽快喝一杯糖水”的生活情境。“有什么好点子,让这位同学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吗?”虽然同学们不一定泡过糖水,但泡果珍之类对同学们来说是生活当中很熟悉的实例。于是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一个个点子纷纷冒出来:“用筷子来回搅拌可以让糖快一点溶解。”“用热水泡溶解的速度也会很快。”“用热水泡,一边再搅会更快。”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顺势引出新课的教学,学生就会感到科学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设计也就充满兴趣。接着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实验,学生便对本课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高效达到授课目标。
二、实验场景带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了解科学,需要将学生带入实验场景中去,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科学奥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观点。结合科学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模糊的概念。其中使用实验的方法,展开场景模式的带入进行教学是获取知识的一大途径。例如,在五年级“沉和浮”单元“曹冲称象的故事”拓展学习中,学生可能对曹冲称象的具体做法印象模糊,难以想象,教师可进行类似的简单小实验。比如小狗的体重,用任何物件代替小狗,教师告诉同学们小狗喜欢乱动,很难知道它们的实际体重,这时候只要自己抱着小狗称出总体重,再称出自己的体重,用总体重减去自己的体重就知道小狗有多重了。结合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的方法,讓学生对该实验有了深刻了解,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在实验中学到的知识与感悟,在合适的时间点教师告诉学生,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体重,如何知道那些很难一下称出来的体重,需要我们发挥聪明才智想办法解决。于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都有了提高,还在轻松娱乐的实验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三、一问一答,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的进行,教师需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要让学生对当堂内容吸收学习,一问一答的学习模式值得倡导,引导学生对当堂课程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度,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从中得到结论。例如,在一年级“动物”单元《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节课的学习中,上课之前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出课堂内容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身边都有什么动物呢?”学生回答:“小狗、小鸟、小猫、小鸡等等。”然后,老师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跟动物有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认识更多种类的动物,比如,河马、大象、狮子、熊猫等,通过对这些动物的了解,深层次地引出更多问题:“这些动物都生活在哪里呢?”“小动物们都有什么特点?”“很多动物都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怎样保护动物呢?”一问一答,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好的平台。拓展环节还可以告诉学生动物的存在是为了生态平衡的稳定,如果地球上没有了动物,小花、小草还有小树之类的植物就会疯狂地生长,打破生态平衡,我们在外出中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人类将很难生存下去。通过引出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使学生对生态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还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上述内容总结可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创造出独立有个性的教学模式。引入先进的理念文化,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趣味性的课堂学习环境,开发学生们自身潜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本中的生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在不断地实验探索中获取知识,使得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逐渐上升,最终提高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