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
班主任工作纷繁杂乱,错综复杂,让多少班主任焦头烂额,谈“班”色变,也让一些其他有志成为优秀班主任的老师望而却步,不敢尝试。如何应对问题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呢?我结合自己的20年的班主任经历和实践,愿为大家提供几则“锦囊”。
锦囊一:以弱制强——巧妙应对学生的不良习惯
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坏习惯一箩筐”是许多老师对现在学生的一种评价。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动用各方面的力量,如何充分发挥同伴的力量来监督、促使好习惯的养成就是一门学问。
案例:“广播”停播了
钱是一个插班生,初次的印象是这个孩子个子不高,衣服总是脏兮兮的,脸总是好像几天没洗的样子。刚刚来的那几天,如果我对他提什么要求,或干什么事情,他总爱说一句话:“这不是我做的,是某某他……”他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爱讲话,爱抵赖。上课、午休、课间,总是找不同的人讲话,哪里有他,哪里就“热闹非凡”。老师来了,他偷偷地讲,老师走了,他开心地讲,同学们都说他是不休息的“广播”。在我们班对这样的学生有一个 “扶弱制强”的方式,来锻炼和转化后进学生。如:谁遵守纪律不好,谁就来管理班级下一周的纪律;谁的卫生习惯不好,谁就来负责下一周教室卫生角的整理……于是,钱就成了管理班级纪律的不二人选了。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熬不住,他需要“表达”,需要“交流”。但是,当他开口时,同学们就有意见了:“你是管纪律的,怎么自己还在讲话呢?”他想想也对,于是就努力地控制、控制。结果,他就成了“停播”的“广播”了。
管理者,其实就是被监督者,当受到公众的监督时,“弱点”往往会被有效地遏制,巧妙利用集体的舆论应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往往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锦囊二:以物喻理——巧妙应对自卑的学生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如果你告诉学生该怎样,要跟爱迪生、张海迪一样,这些都似乎很遥远,学生的感知不会强烈,不能感同身受,但如为自卑的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就能激励他坚强地走向前方。
案例:“你是珍贵的!”
小棠是奶奶带大的(8个月大时妈妈就撇下他走了),从来没有见过父母,他的奶奶不愿意谈他的父母,我也不便多问。孩子挺懂事的,可六年级了,个头比同龄孩子矮很多,他似乎因此感到自卑,奶奶为这事也平添了许多烦恼。一次检测,他考得不怎么好,看上去有一些失落。记得那是一个下午,他来到我办公室。“姚老师,我问您一个问题,我都12岁了,怎么老是长不高?还有您看,我的成绩,无论如何努力,总是考不好。”看着这个懂事的孩子,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带他去校园散步,我们来到了一颗铁树前,我问:“你对铁树了解多少?”“知道一些,书上说,很难看到铁树的花。”“对!铁树开花,哑巴说话,这几颗铁树在新校园建起了就栽下了,离现在有10年了,都还没有开过花。”“怎么这么慢?”“这样开出来的花才珍贵嘛!”“老师,我明白了,珍贵的东西长得慢,是吗?”我赞许地点了点头:“是呀,说明你是珍贵的,对吧!那现在去吃饭吧!”看着那轻松的背影,我开心地笑了。
帮助学生找到参照物,从自然事物中让学生自我感知,自我觉悟,树立自信,自我成长。
锦囊三:情景再现——巧妙应对学生突发事件
学生的吵架或打架事件是学生问题中最严重的,也是难应对的事件之一,轻、重、缓、急如何把握,如何处理才能让学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错误,不再重犯,又能教育其他学生呢?
案例:情景再现
杰和兵两个“冤家”又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吵起来了,两人各执一词,反正都认为是对方的错,自己是被逼无奈才吵的架。来到教室后,我请了两个当时在场的学生,模仿他们吵架的整个过程。这两个模仿的学生把吵架双方当时的表情、动作、语言模仿得惟妙惟肖,龇牙咧嘴、目露凶光、怪模怪样的表演,引起了同学们的阵阵哄笑。再看杰和兵的表情,从怒气冲冲到自惭形秽,从小声狡辩到默不作声,再从趾高气扬到埋头沉思。事后,杰表示:“看到自己吵架的样子这么丑,感到非常难过,以后肯定会注意。”兵说:“老师,当时我还以为很威风呢,原来竟是这副怪模样,看到同学的模仿,真想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
是呀,谁想把自己最坏的一面展现在同学面前呢?“情景再现”好像一面镜子,照亮了同学心中的阴影,帮助学生学会了自我控制,自我反省和顿悟,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锦囊四:特殊日记——巧妙应对学生的小是小非
总有一些学生,虽然没有什么大的错误,可是小错不断:不讲卫生、不懂礼貌、不遵守纪律。学校的“一日常规”评比都是因为他们被扣分,班干部无奈,班主任头痛……
案例:庆国的特殊日记
爱捣乱的庆国又犯错了,我随手拿起一本日记本,要求他把犯错经过写上去。就这样,庆国开始了他的特殊日记。坚持一段时间过去了,我发现了庆国的日记本,有了不一样的内容,日记上记录了许多好的事情。我问他:你的日记为什么前后的内容有这么大的变化?庆国告诉我,每次看到这些不好的记录,感觉不舒服,想写些好一点的东西,好的东西看了心情好些。
让犯错的孩子写日记,偶然为之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一个孩子。
运用育人“锦囊”,巧妙地应对学生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体现了教育机智,达到了教育学生的效果。当然,班主任不能纠缠于学生的问题处理中,而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创建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做一个睿智、快乐、孩子喜欢的班主任。
【作者单位:扬中市八桥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