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王建宇 彭栋 吴益飞
摘 要: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适应信息化、学科交叉及技术集成等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研究生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我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学科群综合优势,建立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双一流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引言
随着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趋于多元化,具备多维度知识、复合性能力及全面性素养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在新形势下将拥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强的竞争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科技人才规划》)指出要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面对国家对科技人才队伍的需求,适应当代学科分类明确又交叉融合的特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国家《科技人才规划》指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国家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实现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凸显的是研究生层级人才优势,这种优势基于研究生培养的制度理性、师资优势和研究生的“精英”优势。如何将这种优势应用于高层次复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符合国家人才战略的需求,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及基本特征
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接触并把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1]。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属于研究生层次的高层次人才,也属于研究生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研究生层次人才的专业性、研究性、创造性,具有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复合性。其内涵指具有交叉学科知识复合性、能力复合性和思维复合性,能够熟练、严谨地在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中工作,并且有新的创造性工作的研究生层次人才。它是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所急需的多功能型人才,专业性、研究性、创造性和专业复合性是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本质特性或内涵特征[2]。
二、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综合体现,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于一级学科评估要求的类别划分可以看出,一流学科在“师资队伍、学科资源、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特色,研究生教育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承担了“双一流”建设学科中“武器系统智能化”方向的建设工作。本学科在建设期间,围绕优质资源、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全面推进学科建设。通过“控制类拔尖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生创新实验室建设”、“合作办学与高层次联合培养”等项目,全面提高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全国性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本文依托我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多学科融合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对系统培养具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研究生复合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以适应科技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完善。
三、“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是以研究生发展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融合交叉学科知识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研究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3]。
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为牵引,整合交叉学科群优质资源,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设计了相应的能力培养方法。实践过程中以多学科融合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内生因素,将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当作突破口,创新实践教育环境和氛围为长期有效保障,基于各类建设平台和创新实践载体,探索了研究生多学科融合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该模式的搭建融合课堂培养、实践平台、创新竞赛、工程实践为一体,具体内容与关系如下图所示。
1.依托学科背景,建立多学科交叉課程体系。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复合型”的原则设计培养方案,形成学科大类课程设置体系。打破理论课程界限,建立项目导向的整合式交叉学科群课程体系。以科研项目的设计为纽带,将项目设计及实现的过程贯穿研究生教学环节,并将各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项目有机整合。科研项目的来源可以是交叉学科群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企业课题等。特别是控制类学科涉及的工业自动化、交通控制、电气自动化、系统工程等领域的相关课题,可以开发适合学科交叉背景的实训项目。在项目实训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包含在若干子项目中,整合式课程体系运行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各课程内容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的目的。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当中学生学会将科学与技术、技术与非技术、知识与经验有机统一起来,成为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2.融合学科群资源,构建高层次研究生创新平台。
所谓“学科群”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的集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有机综合体[4]。高校建立学科群能依托其中优势学科的资源,分层次支撑和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并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良好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促进学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为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提供支持。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承担了“双一流”建设学科中“武器系统智能化”方向的建设工作,并于2011年获批了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该学科协同我校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整合学科优质资源,搭建了一系列高水平学科交叉平台。依托其中的“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运动体信息感知与协同控制”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社会公共安全科技”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等交叉学科支撑平台,构建了高层次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的特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交叉学科创新实践活动,从而为培养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高水平的支撑平台。
3.竞赛牵引结合项目驱动,完善多元化创新竞赛机制。
科技竞赛既能体现学生基础能力,又要求学生在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用全新思维方法思考各种实际問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提高研究生多学科融合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已经连续开展多届的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大赛、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交通科技大赛、电气技术创新大赛及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科技竞赛组织与研究,构建较为健全以竞赛为牵引、以项目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信息学科群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机制。
4.校企协同,打造产学研工程实践体系。
学科群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合理的协同运作模式加以保证,在校内培养体系外应实现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协同,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培养体系各子体系的作用。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历来有着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设立学生实践基地的传统,已先后与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9个“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江苏省驱动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了“省级工程中心”,并获批江苏省产业教授6人。本课题将对这一优势进行传承和开拓,以上述高水平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作为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载体、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能够引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接受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为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条件。此外,聘请知名企业的专家、研究人员担任产业教授,通过讲座、授课等形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甚至在产业教授的带领下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工作中,既能锻炼工程科研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眼界。最终通过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等运作模式,全面打造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工程实践体系。
5.拔尖人才引领,建立国际化协同培养平台。
通过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基金,包括优博基金、省创新研究基金、优势学科基金等项目支持,为研究生开展各类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保障。此外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培养平台、聘请国外知名教授进行联合培养等方式,多途径提高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优势学科下共有国家千人计划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IEEEFELLOW6人、高端外国专家3人,并与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平台,在上述优势资源的协同培养下,大大拓宽拔尖人才的国际视野,并进一步发挥拔尖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开拓国际化协同创新的新途径。
结语
多学科融合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本文依托我校“双一流”建设背景,整合学科群优质资源,以全面提升研究生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为目标,对系统培养具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49-50;
[2]祝爱武.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与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2017(136):45-46;
[3]程晓红等.基于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9-110;
[4]项延训,马桂敏.对学科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41-43.
基金项目:1.2016年中国研究生院长联席会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ZC16037);2.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优势学科建设背景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GLX17_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