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凝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再侧重于存储知识的传递,而应着力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匯通。外国文学因学科的特殊性,在实现知识体系的汇通方面具有专业优势。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学校和学生三者的有力协作,教师要注重教学视域的汇通,自觉跨越章节和学科界限;学校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打破单一固化的评价体系;学生应主动完成知识积累,培养问题意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完成知识体系的汇通和教学相长。
关键词: “外国文学” 教学改革 知识体系
高校教育改革已呼吁多年,但少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堂呈“二元对立”状态:教师在台上神采飞扬、声情并茂,学生在台下神情冷漠、无动于衷,结果是你讲你的,我干我的,互不干涉。教学过程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为何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旧有观念和固化的教学模式导致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早在20世纪便意识到“传统教师”职能终结的命运,正如他所说的“知识可以转译成计算机语言,传统的教师地位将为电脑记忆库所取代,教师的教学也将委托连接‘传统记忆库和‘电脑记忆库的机器,任学生在终端机器前随意使用。”①由此可见,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应侧重于存储知识的传递,而应着力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汇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探索教学视域的汇通设置、考核的多元化设定、学生知识积累的主动达成等教学新路径,实践证明这种汇通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教学视域的汇通性内置
现今中国高校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四年需要奠定三大基础,以便为进入社会做准备。这三大基础——知识基础、人情基础、社会联系基础——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首先看知识基础,此项基础即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所学课程不下20门,虽然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但所获得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如何将学生所获知识变为一个知识系统?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以比较视域有意将知识进行汇通。
外国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部分高校均在大三阶段开设。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已掌握了语言、文论、中国文学的相关知识,外国文学是打开学生视域、了解世界文学、反观自身的绝好途径。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有意将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达到内在性汇通的目的。例如,在讲到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的时候,以“痴心女子负心汉”这一文学母题引导学生寻找中外文学史上相似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找到的案例很多,如《诗经》中的名篇《氓》、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戏剧《铡美案》、小仲马的《茶花女》、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当学生发现能将学过的知识和正在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的时候,便有了学习热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体系建构的主动参与者。
除却知识基础之外,学生还要奠定人情基础和社会联系基础。所谓人情基础,即学生走入社会应具备的必要的人情人性素养,而社会联系基础则是学习社会的基本规则和处世之道。后两种基础涉及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和塑造,这就需要教师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使相关知识现实化,让学生学会思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讲到“《神曲》与罪感意识”这一专题时,先列举身边的微小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A告知B这项工作没做好的时候,B的直接反应便是寻找借口、推卸责任,进而攻击A的漏洞与缺点,笔者将B的行为与其人格素养相连,指出B属于攻击性人格。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B为何不反思自己却攻击他人?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缺乏罪感意识和内省精神。笔者以此作为当下问题的基点切入对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分析及对但丁《神曲》的介绍,发现详尽的地狱场景的描绘对于人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和规范性,使人不敢堕落。中世纪时期的观念虽剥夺了人的主体意识,但确实可以制止人们的犯罪意念,使人高尚。反观中国,“地狱”观念是很淡薄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都被当做封建迷信被破除。当然授课的目的并不是宣扬宗教思想、地狱观念,而是通过但丁的游历让学生明白人并不像神那般完美无缺,人都会犯错,但是通过受苦和修炼,人是可以达到一个完美境界的。这一道德的自我完善在托尔斯泰的《复活》中可见到承袭痕迹。“基督对彼得说,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的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生活中出现问题、发生矛盾时,不要总是攻击别人、推卸责任,应反观自身、改正错误,达到个人精神提升的目的。笔者在用专题形式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课堂十分专注,这比“一概论、二作家、三作品”的固定公式和“一主题思想、二人物形象、三艺术特点”的千篇一律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教学方法并非局限于专题讨论一种方法,法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职能的转变,明确这一点,就应该打开教学视域,尽可能通过探究、发现、讨论、实验、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领下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
二、考核体系的多元化设定
教师若想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比较视域的内置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否则教学视域的汇通无法达成。僵化的教学模式源自僵化的考核体系,教学改革倡导多年,但考试形式并未进行任何改变,学生课程学习最终的物质显现形式仍是试卷分数。试卷构成来自于题库中的800道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类型不一的试题,教师在判卷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答案给分,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针对这样的考试形式,便出现教师让学生拼命地记、学生在考前拼命地背的现象,落得个一场考试终了、所学内容全忘掉的结局。这样的考试形式怎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指责学生功利化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检讨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打破教学模式单一封闭现状的突破口便是实现考查形式的阶段化和多样化。
近年来高校专业课学时大大缩减,外国文学史具有内容丰富、篇幅繁多、难度偏大的特点,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整套外国文学史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以往的一些讲授方式不再适用于信息化时代,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尝试对学生的考核分为期初考试和期末考查两阶段进行。期初考试内容为外国文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型为客观题,考试时间为教学周第二周(教师可在第一周进行文学史脉络串讲),试题应覆盖整套外国文学史,以此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掌握基础知识。这一考查目的在于省略教师授课过程中细致烦琐的教材讲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这一考查形式的施行需要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持。部分教师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时都存有抵触情绪,原因之一是没有意识到教师职能的转变,之二是没有领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确实可以省略查找资料、批改试卷、汇总数据等烦琐费时的环节。教师可以将教案、知识点汇总及梳理、外国文学相关作品及影视资料、各知名高校精品课上传至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参阅;上传题库试题供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期初考试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考试完毕系统自动阅卷并进行数据统计汇总,结果清晰明白、一目了然。另外,为留给学生充沛的自学时间,笔者建议教材发放时间提前为寒暑假离校前,这样学生便可在假期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寻找兴趣点。
有了以上的知识积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便不再只是茫然无知、无动于衷地看着教师宣讲了,他们自觉地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他们可以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与教师一起寻找答案,教师可省去教材讲授的时间,着重于知识体系的汇通,有意识地将古今汇通、中西汇通。期初考试可以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并不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期末考查可以较好地弥补考核体系的这一不足。期末考核主要由读书笔记、研究综述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学生在独立完成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发现问题及自己的兴趣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开学初便提交自己的问题和兴趣点,以此确定专题内容的涵盖范围。笔者将专题划分为23个部分:希腊戏剧、古代史诗、圣经文学、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但丁、文艺复兴时期小说、莎士比亚、莫里哀、弥尔顿与《失乐园》、18世纪英国小说、歌德、雨果、19世纪英国诗歌、司汤达与巴尔扎克、普希金与果戈理、托尔斯泰、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庞德与意象派诗歌、伍尔夫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存在主义文学、卡夫卡、当代俄罗斯文学、迷惘的一代,以覆盖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在专题讲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做研究综述,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可通过案例分析或学生汇报的形式引发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力。最后引导学生选取角度撰写课程论文,实现学与用的汇通,同时成立论文指导小组,对学生论文一定要做到认真修改并给予反馈,必要时可进行多次修改,为学年论文乃至毕业论文做准备,并为每名学生建立辅导档案,以此见证学生的成长。
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但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并不局限于课堂,课下的相关活动可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笔者曾组织过学生将一些外国名著改编成剧本进行演出,在改编过程中,必要的场景设计、人物安排要求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为配合演出条件,学生须对原作进行必要的删减,但又要保证删减的合理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理解作品、消化作品。演出也是对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大考验,学生必须将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改编剧本、选定角色、布置场景、排演剧目等环节,都需要学生自己运筹操作,这样就将能力训练由课内延展至课外,实现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的汇通。由此观之,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考核方式上做適当的调整,遵循立体化考核、综合性评定,将学生能力的提升放至首位,才能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和教学视域的汇通。
三、知识积累的主动达成
教师与学生谁是主体的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教育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育改革方向应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有人提出师生双主体论。其实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生成的过程,是发现人自身创造素质和实现人真正主体性的过程。由此观之,教学关系是一种对话合作关系,师生关系是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需要彼此的不完整主体,教学相长关系的实现才意味着真正主体的完成。教学视域的汇通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自主学习兴致不高,必要的惩处措施虽然能够胁迫学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体会思考和创造的乐趣,所以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十分关键。很多学生在学期初提交的问题十分感性,教师应以感性问题切入,层层推进,设置多个问题,如笔者在“《美狄亚》之我见”中设置了七个问题:1.美狄亚的性格有何特点?2.如何看待美狄亚的杀子复仇?3.如何看待伊阿宋形象?4.美狄亚的悲剧是否为女性择婚的偶然失败?5.美狄亚形象在中西文学史上有何原型意义?6.作品是否体现出欧里庇得斯的怀疑论思想?7.为什么作品被称为是“令人震惊的妇女心灵的悲剧”?通过细节性讨论教师可以检验学生作品阅读的完成情况,促使学生思考,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多学生在假期独立学习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兴趣点,并阅读了相关文学作品,对此笔者会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论文撰写过程为例引导学生做研究综述。只有了解研究现状,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学术问题的探讨向前推进。学生研究综述汇报环节结束,便可寻找好的视角和选题进行课程论文的撰写。当学生将论文打印出来,看到的是创造力的成果显现,感到的是收获的幸福和喜悦。
教学过程结束后,笔者对汇通式教改效果进行调查,学生虽然开始感到不适应,但后来十分喜爱这种授课模式,他们评价专题课具有纵向深度性和横向广泛性,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和个人创造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名家名作有立体直观的认知和见解,不拘泥于教材,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并不局限于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的能力、做学问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课堂。
注释:
①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da Press, 1984:52.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安东,南风,译.复活[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35.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刘建军.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2-128.
[3][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4][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安东,南风,译.复活[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35.
项目来源:
1.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研究》NGJGH2016031。
2.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文学院本科生论文写作“教”“学”兼容模式探索》QN201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