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胜
【摘要】目前人们很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式下,打破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高校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需要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因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就业指导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保障部门统计,每年应届毕业生达到七百万,而且呈现逐渐替增的现状,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很严峻。然而现在高校就业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趋势,需要在原有就业指导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本文通过对高校现行就业指导模式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创新路径,希望本文的研究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有所帮助。
一、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现状及弊端
(一)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现状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政府、社会、高等院校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调整。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是集中管理,即不分学科,全部门学生聚集一起上课,并采用相同的课程,然而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情况,使学生对即将步人社会有思想上的准备。高校就业指导课分高低年级,低年级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主要是收集相关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就业。另外,学校会组织针对应届生的招聘会,让学生与企业直接交流。这种就业指导模式过于集中,虽然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学生未能深刻了解就业思想,随着时代发展,该模式必定被淘汰。
(二)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弊端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工作重点,高校专门设立一个部门负责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繁杂,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负责毕业生就业手续的办理、就业信息化建设和就业指导科研工作等,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进行社会调研和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抽调部门一部分人员,在此种情况下,高校只能把全部学生集中进行管理,造成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没有专业性可言,由于就业指导专业性不强,造成就业指导工作取得的效果一般。另一方面,高校设置的课程很多,若是全部专业的学生集中开展就业指导,导致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方向不明确。此外,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性大,所学专业对从业方向影响不大,专业性强除外,但是高校未能及时针对这样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只是按照传统指导模式。然而当前企业招聘,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则是注重理论知识方面,这造成企业所需求的人才与学校培养模式背道而驰,这是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所在。
二、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
针对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就業指导模式的改善策略。
(一)调整就业指导模式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因此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团队。首先,高校应该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来负责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并对这些引进人员进行培训,当代大学生能及时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方案,提高学校就业率。另外,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其它就业指导人员负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对自身的就业方向有更深刻地了解。比如,对于大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就业方向有所了解,大二是开展学生就业规划工作,大三阶段提供更多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大四阶段收集相关就业信息,告知学生就业注意事项,让学生对就业基本流程有初步了解。最后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就业率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现有就业指导模式进行相应调整后,还要结合当前就业形势不断创新。
(二)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众所周知,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应该全方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让学生对就业有正确认识,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企业实习、挂职锻炼等;三是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创业预演活动。主要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高学生专业就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出发,为学生提供全程式、针对性的综合指导,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另外,就业指导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要实行系统化模式,把就业指导目标、内容、时间安排、实施方法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合理安排时间,优化实施路径。
三、结论
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形,解决就业问题刻不容缓,这庞大的就业群体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存在弊端,这需要高校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对现行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创新。本文在分析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希望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琳,师博成,黎鸿雁.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一从集体指导转向针对性指导[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01):50-50.
[2]翟波,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选[J].2011(11):111-112.
[3]张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