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论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可能性,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路径: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兼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融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其前提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其精髓要義,为中华文化自信打好理论基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学习,探讨两者相互融合的当代路径,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社会实践的要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可能性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有世界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科学的世界性理论,它虽然产生于西方,但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走出西方,被专家学者翻译不同的版本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传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外来的理论进行诠释,希望可以找到一种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先进理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才使得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成功,这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特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出了世界性的特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优良品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灿烂的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的许多思想被世界很多国家所学习和借鉴,极大地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性特点。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包容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理论,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理论,它充满了智慧,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包容各个国家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这种特征,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我们国家所用,最终使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开放性体现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征不断融合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正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可能。
3、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但却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不断发展,从最初人们认为的“幽灵”到最后成为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主要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容上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共通之处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文化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经世致用,追求文化对现实生活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也强调要为人的社会实践服务,指出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第二,社会追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追求社会的平等、和谐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第三,革命手段。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最终以发动农民起义而告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私有制社会,革命只能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来实现。第四,社会终级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建立一个“大同”的理想社会,人人安居乐业。马克思主义希望达到人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体系正是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最终目的是要为实践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自身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首先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是两种精华文化的融合,必定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
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借助于科学的理论,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久远,不仅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时代的变化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否则,不仅无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甚至还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我们需要积极改变传统文化中消极的过时的内容,增添时代所需要的积极内容,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持续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
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也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凝心聚力,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路径
1、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各种文明和文化,如今我们要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4]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个科学的态度。要善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不能盲目排外。既要尊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坚定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要避免和防止一些错误的思想。一是克服民族、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就是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虚无”,不承认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甚至排斥自己民族的文化,不相信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而是一味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为西方的文化都是正确的,都是优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错误思想会削弱传统文化的根基,也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形成。二是克服复古主义观念。复古主义是与虚无主义相对的一种观念形态,是指思想上比较封闭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只是一味地继承传统文化,也不管传统文化的对与错,这种盲目的肯定传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全世界人民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总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們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在重要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时代的新气象,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3、培养兼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
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人才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尽最大努力培养兼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为此,学校就要提高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深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质的理解,培养一批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在青年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在教学任务中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培养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青年学生要对我国优秀的经典文学、艺术等文化进行深入学习,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实践中将两者相结合,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1.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4] 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鉴[N].人民日报,2014-09.
【作者简介】
庞邦财(1992—)男,汉族,陕西汉中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