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类高等职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8-11-26 10:53董文静
现代交际 2018年16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传统文化

董文静

摘要:传统文化本质就是教育,教育人德性为先,是中国式教育的根性教育,是中国古代智慧的沉积,与中医同根同源,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医类高职教育的学生整体素质有所欠缺,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中医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一致,中医专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中医趣味性、实用性,更好地理解中医式思维。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医类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134-0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是道德外延。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思想、文字、语言等,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儒释道文化及中医文化。儒释道文化首先是戒律,儒家《弟子规》,道家《感应篇》,佛教叫《十善业》。中国人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教育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是受戒,教育。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再多都是知识技能,不能深入,所以儒释道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教育、扎根教育。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1]

(1)核心思想一致。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整体观,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生克制化,人体生命的探究等都影响着中医学。中医从技法层面来看是调理人体平衡,从心法来看就是传统哲学领域所研究的内容。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建立在传统易学、儒学、道学基础上,提倡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修身养生等,这些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劝人为善、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道家讲“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讲“见性、救世、通万有”。

(2)德性为先。中医认为人是“德与道”的产物,借父精母血成形,与自然密不可分。德者,医之本。过去中医的传承首先考量传承者的德性。《大医精诚》书上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问题亘古不变,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就有答案,所谓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在高超的医术,“诚”在高尚的品德。

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必先正心正己,行医之道,必先存仁爱之心,与儒家相通。小医治病,大医治国,都要明德才能惠人。

道家《德道经》分为道篇和德篇。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指明“以德进道”为研修老子的必经阶梯。中医也认为“道”是“德”的产物。《黄帝内经》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养生之道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体现了道家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道家养生之道隐含医学哲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

三、高职教育学生特点

(1)学习缺乏积极性。高职学生基本上是专科录取,高考分数普遍偏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长期形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大学学习中依然存在,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听讲,听不懂,课后不复习,不愿意学,导致学习成绩差。长期学习成绩差,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家庭中也不容易获得父母的肯定,在这样的潜意识影响下,学生对类似长辈的身份有排斥或者是恐惧,不容易获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他们对于社团活动、唱歌、打游戏、人际关系有浓厚兴趣。因此高职的教育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入学习。

(2)综合素质较差。中国的教育仍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尚处发展阶段。尽管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但一定程度上能说明问题,比如学习的刻苦程度、意志力以及心理素质等,都可以在成绩中体现出来。同时还有很多不良习气,如自我认知差,抽烟,喝酒,谈恋爱,没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等。

(3)自卑心理严重。长久以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导致从小就自卑,胆怯或者走向极端自大,不屑一顾。虽然国家大力发展、推进高职教育,但学生以及家长还是认为高职教育是低级教育,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就业。心理压力极大,但同时情绪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差。自己不能找到一条光明的途径,逃课、网游便成为逃避现实很好的宣泄途径。[2]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类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1)提升学生学习中医的趣味性、实用性。中医对初学者来说抽象,难以理解的。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经络、阴阳、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直观、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是中国根文化的重要部分,和中医同根同源,从儒释道的角度阐述中医更具文化性、趣味性。例如阴阳的关系可以借鉴到男女、夫妻、乾坤。阳主动,阴主静,乾在上,坤在下。阴阳是中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世间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始终不断的运动变化,相互制衡。男为乾,女为坤,男女相互扶持,又互相制约,保持阴阳平衡,家庭稳定和谐。由此抽象的阴阳就变为直观的阴阳属性,便于理解。也由此看到中国古人的思想认识、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2)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把握中医式思维。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在根源上同属一致,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研究方法都源于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中医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的方法和认识,拓宽思维,更好地认识《黄帝内经》中所提的养生理念,涵盖了大量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将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贯穿于中医学习中,在将来临床中有助于指导病人预后调理,更深刻地理解中医内涵。强调学生背诵医学经典原文,如《药性赋》,打好中医学基础,进而学习传统经典《大学》《论语》等,做好中医学传承与发扬。[3]

(3)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4]人文素质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强调人的精神追求。中医学不仅仅是调理身体疾患,更是一种文化。近些年中国教育对文化素养方面培养少之又少。不遵守公共秩序,随地扔垃圾,吐痰,不文明用语等现象较多。前文讲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有的可以说人格不健全,更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培养。

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利他,德行为先,讲尊师重道。传统文化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汉服文化,年轻人很感兴趣,众多高校社团都有汉服社,可从汉服文化进入传统文化的核心。

总之,中国教育缺失素质培养,高职类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更是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中医类院校的学生而言,中医与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学习传统文化既有利于提高个人素养,更有助于对抽象中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黄海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2]刘慧.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浅探[J].山东商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4):2.

[3]张莎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的现实意义[J].中医药文化,2012(4).

[4]葉淑香.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2010(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传统文化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