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凤
摘要:为客观、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从接触方式、了解途径、现实状况、接纳程度等29个问题出发,设计了《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调查问卷,并对西南科技大学三百余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生长环境的调查者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有较大的包容性。
关键词:同性恋 大学生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3.1 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108-02
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有着它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乃至全中国的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了国内外各种各样思潮的巨大影响,他们的思想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一些老旧的、被前几代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思想理念可能会遭到他们驳斥甚至全盘否定。一种对同性恋的全新观点迅速在公众中传播开来。这种观点的基调是:同性恋不伤害他人,对社会也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它的性质相当于酗酒和自由恋爱;它既不是犯罪和邪恶,也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属于少数人所有的生活方式。[1]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对一些颇受社会发展影响的现象——比如同性恋现象的个人看法,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同性恋现象看法的调查问卷并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旨在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对西南科技大学全校大学生发放网络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43份,其中男生128人,女生215人;大一92人,大二197人,大三43人,大四11人;文科163人,理工122人,艺体22人,其他36人;城镇户口是146人,农村户口197人。从统计描述看,样本取样比较全面,整体分布相对科学。
2.研究工具
(1)预测问卷的编制。本研究自行设计《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看法调查问卷》。
首先,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从接触方式、了解途径、现实状况、接纳程度进行考察。其次,设计假设情境,例如被调查者对不同亲密程度群体的同性恋行为的看法等五个项目设计成20条调查问卷条目,尽可能通俗易懂,并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再次,邀请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老师对问卷进行分析评价与修正,重点考察拟定项目表述有无歧义、是否精准以及拟定项目内容是否有重复。最后,几经分析修正,形成了共29个条目的预测问卷。
(2)正式问卷的编制。邀请20名西南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对问卷进行试测,根据被试者反应、评价和建议,在修改、增加和删除了一些项目后,最终确定正式问卷。
正式问卷保留29个条目,所有条目按逻辑顺序排列。根据研究的目的,问卷主要围绕“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看法”这一主题,调查四个方面内容:1)被调查者对同性恋现象产生原因的认知。2)被调查者对同性恋现象产生的社会影响的认知。3)被调查者对身边同性恋现象的认知。4)被调查者对不同亲密程度群体的同性恋行为的看法。研究结果采用SPSS进行处理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西南科技大学学生了解同性恋的途径分析
在了解途径上,各种途径所占比例见表1。在该问题的回答中,从网络媒体上了解同性恋的人占到了46.06%,从书本杂志上了解的人占9.62%,通过电影电视了解的人占8.75%,通过课堂和父母了解的人分别占1.75%和0.29%。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网络书本以及电视电影这些文化传播媒介是大学生了解同性恋的主要途径,其中又以网络媒体为最主要方式,因此,如果国家要加强对同性恋以及相关性健康知识的普及,网络是个很方便快捷的工具。另外,通过课堂和父母了解同性恋的占比只有2.04%,说明学校和家庭忽视对同性恋相关知识教育。中国教育的保守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比起在网络中吸收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关于同性恋的描述,还不如在学校或者家庭就对此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2.相关文学影视作品对大学生同性恋观念的影响分析
从表2可看出,通过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对同性恋进行了解的人数占70.75%,说明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形成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非常大。同时通过“你认为媒体呈现的同性恋群体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即本问卷第九题),我们可以看出,认为文学和影视作品呈现出了同性恋真实状况的人数只占了11.08%,认为有偏差的占了51.31%。因此,一方面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同性恋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提高自我辨别意识。
3.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中,后天教育及环境影响所占比重最大,达71.72%。其次是先天形成或基因决定以及异性恋感情受挫,对异性失望。其他原因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因此在大学生看来,后天教育及环境影响是同性恋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同性恋产生的原因较多,没有明确的原因。
4.同性恋者不被一些人接纳的相应因素影响力大小分析
在问到同性恋者不被一些人接纳的相应因素影响力大小时,比较突出的是“傳统观念”“大众接纳新观念新事物需要一定时间 ”这两个原因,其他信息见图1。
三、研究和讨论
1.实践调研表明
(1)我校大多数大学生只对同性恋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只了解片面的内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尚不全面,态度总体呈多元化。[2]网络书本以及电视电影这些文化传播媒介是大学生了解同性恋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和家庭对这方面的知识教育较为忽视,因此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仍很缺乏,需要进一步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
(2)我校不同性别、年级及专业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异。
(3)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上,我校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4)在对接受朋友或偶像是同性恋与接受家人是同性恋的态度上,会有较显著的差异;会更接受朋友与偶像而不接受家人。
(5)大学生对同性恋成因的认识比较全面,能够从主观动机、负面经历、现代环境影响、性别环境影响、与异性交往的人为限制、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七个方面分析同性恋的成因。[3]
(6)在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原因中,“传统观念”“大众接纳新观念新事物需要一定時间”是主要原因。
2.针对以上情况,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引导
国家与政府:对同性恋的形式、生活等有适量的公开,国家要把握这个程度;完善相关法律条约,维护同性恋者切身利益;改善网络环境,对其中一些色情、暴力等内容进行肃清;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同性恋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监管力度。
学校和家庭:学校应从尊重人权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学校、专业背景、地区和社会文化开展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理性、客观和积极的性认知和性态度。[4]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特别是性教育时,应该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不仅要正视和告知性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同时也要引导其接纳他人和自己。[5]
大学生自身:参加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学会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分析
参考文献:
[1]李银河,郑宏霞.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影响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1-36.
[2]梁斌,亢旭东.成都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11-212.
[3]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2):71-73.
[4]瞿艳,杨瑶,周文刚,沈凌,唐松源.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107-110.
[5]张沛超,迟新丽,吴明霞,王莎莎,王健.大学生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者认知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21-92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