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新体系

2018-11-26 09:46郝忠勇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托尔斯泰新教材长征

郝忠勇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 手机:15311646483 电话:010—58022100—650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7号致真大厦A座1806

邮编:100191 邮箱:ztxx@joyschool.cn 网址:http://www.ywztxx.com/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一群:202468487;二群:463959530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182408609

2006年发源于潍坊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实践,由最初的潍坊地区,辐射带动了全国5000多所学校。在部编新教材推出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与新教材的理念不谋而合,显示出鲜明的时代优势,成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实施阅读教学的最佳选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契合,让“语文主题学习”迅速融入新教材阅读教学策略,显示出如此强劲的生命力呢?

“阅读为要”是部编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的共同追求。语文部编教材注重让语文课往教材外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阅读篇目分为“教读”“自读”,再加上“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是以大量阅读为主要特征,通过细化课程目标,研究“单元主题”,提供与教材同步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阅读资源,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保证学生初中三年阅读量可达360萬字以上。这个数字,远远高于课程标准要求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双线并行”是新教材赋予“语文主题学习”的新内涵。“语文主题学习”依托教材的单元主题,围绕单元主题选文,进行主题材料建构。将教材的一篇文章或一个单元作为一个“主题”,搜集并阅读与所学文章或单元教学重点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对的多篇文章。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丰富个人的认识、情感和体验,丰富学生的语言,创造有利于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氛围和条件,以形成思维碰撞和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

部编教材对于一册书、一个单元,或者某一篇课文,都有明晰的两条线索,一条线是“人文主题”,一条线是“语文要素”。这种“双线组元”特征,可以看作是“双主题”,这是区别于传统教材的特色。站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视角,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亦即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分别表述,这是互为表里、并行不悖的“一体两面”。“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教材阅读教学中,“语文主题学习”正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大量阅读为切入点,既重视“人文情感”,又关注“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眼睛紧盯这“两条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语文主题学习”的基本模式是“1+X”。这个“X”是灵活多变的,针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应对设计。有时是1,有时是2;有时是零星的片段,有时是整整一本书……不管数量多少,一定从属于教学目标的质量要求。下面以具体案例来说明“语文主题学习”在新教材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教读课。这种课型要讲得比较细,是通过解剖典型标本,来激发学生的读书趣味。教师要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到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举一反三,让学生得“法”。如七年级下册的教读课《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其从幼稚到悔悟的思想变化过程。

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对待这篇文章就要确立教材“例子”的作用,详细教读。故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小说要素,体会小说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研读文本,学习运用心理活动、外貌、动作、神态、细节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设计为“初读—再读—深读—对比阅读”四个基本环节: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思考:1.小说的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用文中语句回答)2.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探究,提出疑惑)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要求:细读,圈点勾画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句子,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描写,来明确人物形象。(勾画批注—小组内交流、探讨)

深读课文,感受思想情感。复述故事情节,精读“背书、习字、放学”等精彩段落,教师答疑、精讲点拨重点。

对比阅读,拓展迁移训练。节选老舍《四世同堂》的《第一堂课》,进行比较阅读。文章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对比阅读选文是片断式的,篇幅不长,与《最后一课》在主题表达上完全一致,都是描写国难当头,人物内心的悲愤之情,都能燃起相同的家国之情。在写法上也是运用了心理、动作、神态等多种人物刻画方法。这种“1+1”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型,主次分明,双线明确,显得自如贴切,相得益彰。

自读课。自读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法”,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中,自己去体验、感悟,进而沉淀生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如八年级上册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单元目标是“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等。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探索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我们的教学建议是:

1.课前搜集整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事迹,补充背景资料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主要事件,自我梳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每部分内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表现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并体会。

3.拓展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列夫·托尔斯泰部分,进一步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自读课的导读简明扼要,是点拨式的、提示性的、注重方法的,空间留给学生。《托尔斯泰》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学生对主人公的陌生感将成为学习本文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因此课前查找资料,课上铺垫与主人公的相关资料,尤其是他本人的理想带给他的不幸婚姻和生活,显得非常必要。拓展阅读整本书《名人传》中的相关部分,学生一定会对主人公有更丰富具体的印象。

除自读本文,拓展“1+X”(此X为整本书的部分出处)外,为落实语用目标,我们还安排当堂的“美文欣赏,拓展延伸”环节,赏读课外篇目《两角钱》,再“小试牛刀”,当堂进行写作训练:

传神的细节描写能让人物更加生动,更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请借鉴课文及赏读文章特色,仔细观察你的一位同学,抓住特点,选择描写方法,对他(她)进行一段描写。(100字左右)

这种阅读加当堂写作训练的设计,保障了阅读量的积累,又能及时落实能力迁移,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在此,“语文主题学习”的“1+X”阅读,“1”就是自读课文的“这一篇”,“X”就是围绕“这一篇”涉及的“那一组”——运用了同类写作手法的《两角钱》以及与“这一篇”相关联的整部作品《名人传》。

课外阅读新教材每册书中都有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以及大量课后“阅读提示”中的阅读推荐篇目。这些构成了“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

“名著导读”注重“一书一法”,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摘抄、做笔记、读不同文体等等。以八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来安排阅读:

课前:基础读、辅助读。

涉猎有关长征历史背景的书,如杨斌著的《反围剿》、杨成武的《忆长征》;了解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长征所行走的路线和所要用的时间;了解长征途经地区的复杂地形、多变的气候、风土人情等,让学生知道长征为什么是艰苦的。搜集观看音像制品《长征组歌》、纪录片《长征史话》、电视剧《长征》等。让学生获得对长征事件的整体印象。

课中:专题读、研究读。

集中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以教材中设置的“专题探究”为选择范围,分小组进行探究。通过研读,了解“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胡愈之)的艺术价值,了解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的感人事迹。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体会辨别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最终从本部纪实作品中获得启迪。

课后:自主读、比较读。

拓展阅读,除教材提供的篇目《长征》《飞向太空港》两部著作外,还可推荐《毛泽东诗歌鉴赏》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伟大的人格力量和艺术造诣的兴趣;推荐阅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辑的《红军长征史》等研究长征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这个名著导读,就是以《红星照耀中国》为导引的“组文阅读”。阅读的方法策略,如“用事实说话”等,是针对纪实类作品的专门训练,是阅读教学中实实在在给予学生的方法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和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主题学习”在新教材阅读教学实践中,正是以“1+X”为资源整合的基本手段,以实现少做题、多读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新体系,并以此促进教师在教研的路上不断思考,时时拓展自己的教学天地 。

猜你喜欢
托尔斯泰新教材长征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忘记自己的人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