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本位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8-11-26 09:33徐华美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24期
关键词:能力本位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徐华美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社会需求,需求表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其次诠释了能力本位的含义,构建了基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最后实践教学表明,学生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培养,“能力本位”的特色显著,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增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4-0138-02

现代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需求是一种动态的需求,知识技能的更新对于机電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提升和自我开发的潜能[1]。随着高职教育的普及,大量的毕业生到企业充当一线生产工人,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2]。目前,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能力的定位还是不清晰的,普遍是理论教学为主。所以,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本位的界定

能力本位是指能够满足社会和招聘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方式,是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养专业人才履行的岗位职责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为基本准则[3]。它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学生从事某项职业的实际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典型专业,在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根据社会对这类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以就业分析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英语,计算分析等基本能力,还须具备良好的电工电子装备能力、机械制图能力、PLC应用能力、单片机应用能力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等专项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职业人才。

2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本位课程的构建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和考核方式四大模块组成,各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通过几年的经验教学证明,按照四个模块结合的培养,学生的智能结构比较完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本位课程的构建体系如图1所示: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设置,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以知识为主,以能力为本,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的优化,避免课程的重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文化课程开设适度,专业课程的设置根据社会对专业岗位的需要,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

理论课程的调整相比之前的课程设置比较系统,条理。理论课程是将培养的目标进行理实一体化,采用项目化教学,每一个教学任务是一个单独的模块,每一个模块有单独的教学目标,先理论后实践,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考核。包含了机械基础、CAD、电工电子,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路分析、数字电路分析、PLC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厂供电和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同时通过调查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把PLC控制技术作为该专业能力本位课程的核心部分,CAD是电气设备设计的基础理论,PLC和单片机应用是电气设计的专业理论,PLC和模糊控制算法相结合是电气设备设计的常用方法,这种算法能够确保该专业良好的教学质量,实现能力本位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良好的职业性人才。

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要考虑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的环境等综合因素。实践课程是采用以过程为导向和启发式教学,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相互渗透,考核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技能。首先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中要尽可能多的设置实验课时,做到少理论多实验。其次要合理安排一些课程的实训,学校应多建设专业实训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再次,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按企业岗位的分工不同进行专项技能培训,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到企业学习和工作。比如,某同学已经确定到机电科技公司就业,而此公司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学会PLC的编程技术,为此在大二的下学期就可以针对性地对这位同学进行PLC的专项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立马胜任工作,获得公司的认可。

综合素质是学生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岗位的胜任能力综合评价。综合素质:让学生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优化组合,回答模块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新颖性。基础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机电一体化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是由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能力所决定的,职业能力是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不仅具有广泛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完备的知识结构。岗位能力是针对某一职业领域里能够胜任的应用操作能力,是在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实施的能力培养,所以岗位能力不仅是直接针对具体某项工作岗位的,也是一种见效较快的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是指学生对每个模块学习结束,撰写实践报告,总结自己的不足,提出修改的方案。考核方式分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实训实习的考核以及毕业设计的考核,能够客观、直接、全面和科学的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准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力水平和就业方向提供了依据。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领域很广,涉及机械、电器、电子等基础性内容,包括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及制造基础,根据该专业的社会就业趋势调研表明,检测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也是基础,所以公差与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及制造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CAD和CAM的课程也是需要开设的,电工电子技术,PLC、单片机、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和C语言等在工业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中是必备技能。电气控制、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以及C语言等都是当代机电一体化专业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普遍需求。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提升,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知识结构如下图2所示: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控制和相关的实训课程,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3结论

本文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再到综合素质和考核方式四大模块,改变了传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本位得到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幼丹.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龙岩学院学报,2014(10).

[2]陈镇兰.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9.

[3]夏瑾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4]冯宁.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

[5]倪文燕,马伟.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平台研究和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6]杨海如,陈国治,王惠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改革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12):78-81.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能力本位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试析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