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鑫
摘 要:豫南类徽派古村落既具有江南徽派建筑特征又具有中原建筑的某些特征,是文化多元性和融合性在村落文化中的体现。就豫南古村落的旅游价值评价、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旅游开发策略做了探讨,以期类徽派古村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找寻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之路。
关键词:类徽派古村落;旅游价值评价;存在的问题;开发策略
典型的徽派古村落是分布于古徽州地区的古村落,如安徽黄山、江西婺源等地,其风貌可辨性较强,建筑风格为徽派风格。而类徽派古村落是与古徽州地区临近或在历史上与古徽州地区文化交流比较频繁的地区,这些地方许多古村落既受徽派建筑影响,又与本土文化建筑特点相结合的亚类建筑类型。类徽派古村落除了具有徽派建筑重视风水,粉墙黛瓦,天井院落,有马头墙等特色构建等特征,还具有文化多元融合特质。类徽派古村落在豫南信阳境内较为常见,代表地有:新县丁李湾村、新县毛铺村、商城余集镇迎水村等。
一、豫南类徽派古村落旅游价值评价
(一)建筑文化独特
在村落选址与形态布局上,豫南类徽派古村落对地理环境的择选十分重视,村落往往背山面水,有的村前修建月牙形水口,有的村落则选址在河流两岸的台地。村落形态不似北方单栋民居建筑,而是以纵向的多进院落为基础,在院落东西边廊开门,横向联通成类似棋盘格的堡寨式形态,防卫性很强,有些村落会建造寨门和炮楼作防卫之用。
在风水及院落方面,类徽派古村落重视风水,为避开前排建筑的屋脊,大门的朝向有时不与门墙垂直,而是朝向水系或“气口”的方向,形成“歪门邪道”的格局。类徽派古民居的院落比起中原民居的院落更为窄小,四周屋檐朝向天井院落排水,成“四水归堂”状况,并通过天井院中的沟渠流出建筑之外。
在外观特征方面,类徽派古村落民居中南北朝向的门楼、厅房等主要空间往往有两层,房屋外墙涂以白灰,屋顶覆以青瓦,门楼高大,门楼东西山墙为向上的马头墙形式,墙头铺以青瓦,成两坡墙檐,加之额坊等部位的木雕、瞭望口等部位的彩绘装饰,整体外观清秀而俊雅。
(二)文化基因丰富
古村落是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载体。豫南古村落至今保留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如商城等地流行的正月十五为逝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在当地人心中其重要性大于春节,且场面盛大,仪式繁多,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尊重。此外,豫南类徽派古村落还保留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两类特征,一类体现了细腻、温婉、浪漫的精神,如罗山皮影戏俏皮精致,商城叶雕细致入微。另一类则体现了当地人民质朴的生活情趣,如大鼓书以生活化、平民化、理想化的方式演绎了众多民居传说,淮滨泥叫吹色彩艳丽,形态质朴,体现出一种拙趣。
此外,红色文化也是豫南类徽派古村落的特征之一,许多豫南类徽派村落处于山地,成为了抗战时期游击战争的据点。该地区古村落承载的红色旧址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遗址类、故居类和纪念类。遗址类,如何家冲村是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出发地,王大湾村是刘邓大军战时的会议旧址,白雀园村是白雀园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政府治安保卫局分局旧址,四望山众村是“四望山暴动”旧址、豫鄂敌后抗战指挥中心旧址,花山村有花山寨会议旧址等。故居类如白庙村有李先念旧居,河铺村有许世友将军旧居,光山县城有邓颖超祖居,灵官村有张瑞华故居等。纪念类如柳林老街革命英雄纪念地等。
(三)生态景观良好
豫南类徽派古村落的自然环境良好,生态景观大多未被开发利用,大别山脉和淮河水系构成了其生态大环境。其中大别山山地地质构造基础是古生代华力西中期的秦岭大别山褶皱带。主要由前震旦纪地层和侵入岩构成,以花岗岩、片麻岩等为主。由于存在海拔差异,山地景观从上至下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层次。马尾松、油松等物种属于豫南地区特有,植物也呈现季相差异。淮河水系众多,类徽派古村落布局多与水环境相关,或临河而建,或人工开凿月沼式的池塘,自然景观优美。此外,豫南地区物产丰饶,人们勤劳,有板栗、茶叶、橡子、茶籽等特产。在民间,人们也相当重视生态环境的涵养和保护,例如春季生发季节,当地人们有分时段“封山育林”的习惯,以保证幼小的竹木生长。
二、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一)欠缺配套基础设施
一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未考虑到长远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旺季会出现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等状况。游客集散地的规划不够科学,人流路线混乱,公共卫生间、村落的旅游垃圾承载能力等不足。
(二)旅游项目较单调
一些古村落旅游项目主要为建筑风貌观光游,项目单一。由于村落中民居相对集中,面积有限,亦缺少对古建筑的详细介绍及导游讲解配套,游客往往走马观花,一个村落半天时间便可游览完毕。
(三)文化未充分挖掘
一些古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特色手工艺没有合理利用,某些地方新修的建筑也是模仿其他地区建筑形式,缺少对本地传统建筑的特征提取,特色不够明显。
三、类徽派古村落旅游开发策略
(一)挖掘其文化价值,打造产业名片
古村落之所以独特,在于其蕴含的文化与众不同,豫南地区类徽派古村落旅游的开发可结合其乡村文化内涵,搜集其历史、文化、名人、传说等资料,结合当地建筑资源,以艺术介入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手段,进行旅游品牌打造。对类徽派古村落中优秀的木雕、砖雕、石雕等作品及传统手工艺、民间曲艺舞蹈等艺术形式,可建立专门展厅,进行文化的展示与表演,并增加游客手工体验项目,增加收益。节假日结合其民俗纪念仪式,打造节日文化游,使游客体验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对其较有特色的绿茶、红茶、挂面、酩馏酒、通鮮鱼等特色物产,通过创意包装、网络宣传等渠道,进行品牌打造。
(二)拓展旅游项目,形成观光系统
豫南古村落旅游应扩展新的旅游项目,如:结合周边自然生态资源,打造生态观光游;结合其红色历史资源,进行红色旅游和教育旅游挖掘,宣扬其不惧艰难、顽强抗争抗的红色革命精神 。另外,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单靠个别景点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许多豫南类徽派古村落相距不远,适宜开发多村落串联旅游路线,形成观光系统。如可以将同在新县境内的丁李湾村、西河大湾、毛铺村等类徽派古村落统一规划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串联线路。在规划时宜进行路线宏观调整,多村落宜建立完善、统一的标识系统等。这样一来,既延长了旅游时间,又避免了游客旅游的单一体验。
(三)改善人居环境,延续村落风貌
豫南类徽派传统居住建筑虽然具有外观的独特性,但村民却往往有搬迁或改造意愿,原因是古建筑房屋阴暗潮湿,生活不便。古民居中居民生活配套设施落后,给排水、电路、网络等设备相对落后。同时,古村落往往存在缺少旅游公共服务区域,交通不够便捷等不足。因此,古村落在发展旅游时应该保护与更新并重,在延续村落风貌的前提下,一方面增加公共服务区域,改善交通,增加现代化设施等旅游服务配套,另一方面,改造院落及室内给排水设施,改造老旧电网,增加生活配套设施,改善原住民的人居环境与质量。
(四)加强管理与服务,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游客反馈系统,吸取游客建议,积极调整旅游模式。对已经在经营的商业进行诚信等监督,对村民创业加以指导和服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村民新建、维修住房的样式进行管理,使原有建筑风貌得以保存和发扬。只有长效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豫南类徽派古村落旅游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
[2]鲁延召.河南古村落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及原因探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
[3]李继文,李桂明.信阳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其对策建构[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03).
[4]王虻.有文化基因的新建筑才是真正的地标建筑[J].美术观察,2013,(03).
[5]李权威,曹威,张振华,万营娜,杨芳绒.对河南地区古村落保护途径的思考[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12).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