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马鞍不仅仅是马背民族实用的鞍具,亦是罕见的艺术奇葩,是游牧民族的智慧结晶,托起游牧文明。
马和骆驼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生产生活伴侣,也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东汉末年之后,马鞍的使用逐渐清晰。马鞍的发明和使用,使蒙古人跃上马背。鲜卑人发明马镫,使马变成一种所向无敌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英雄与骏马创造着一个个奇迹和神话。马背时代,“人靠衣装,马靠鞍妆”,马鞍的品质,就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马背是蒙古人的摇篮,骏马造就了蒙古民族社会的文明和历史的荣光,蒙古民族在马背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传统技艺等,因此骏马在蒙古人心目中形象高大,地位崇高,受到崇拜和尊敬,他们也很重视装饰鞍具。这种浓厚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统,孕育了鞍马文化艺术,是蒙古族马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马鞍的制作和装饰脉源久远,工艺古老传统,已形成一门独特的技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马背时代正在随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为了留住这些早已淡出我们生活的物品,挽救那些流失的草原文化,阿拉善地区涌现出许多鞍马文化的守护者,他们的鞍具收藏纪念和记录了这些几近遗失的民族文化,是阿拉善鞍马文化艺术的永久记忆。
“中国马鞍收藏第一人”、阿拉善“八骏马鞍馆”馆长曹格别立格先生的鞍具收藏最具典型。马背摇篮里长大的曹先生,对马有着深厚的情愫。在高科技时代,当游牧民族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常用物件正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渐流失之际,身为小学教师的曹先生毅然决然地走乡串户,收集那些看似平常却意义非凡的老物件,借此留住乡愁,传承鞍马文化,成为中国鞍具第一人。
久闻曹先生大名,近日,与之熟识于他的“八骏马鞍馆”。123平米的展馆,简直是一个一应俱全的蒙古族用品大观园。琳琅满目的展品中,三分之一是蒙古刀具、民族饰品、银碗等物件,三分之二是鞍具。曹先生善于收藏蒙古族民俗类文物,其中鞍具是他的收藏主题,藏品达300副,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做工考究,特色鲜明。他对阿拉善马鞍的种类、材质、大小、构成、装饰、产地、做工、寓意、等深有研究。
据曹先生介绍,蒙古族游牧在地域辽阔的大草原,受各地的气候、地理、文化背景和周围民族的不同影响,马鞍也随之形态各异,丰富多彩。随着鞍马文化的发展,马鞍从选材、工艺、实用性和美观性等各方面也在不断的改进完善。阿拉善地区使用 的鞍具极具地方特色,阿拉善马具包括马鞍、马镫、皮韂、鞍屉、马嚼子、缰绳、捎绳、捆肚、肚带等。
阿拉善地区流通的马鞍中,马鞍装饰材料一般用木头、毛毡、皮革等,鞍饰一般采用镂空雕、浮雕、浅浮雕、圆雕、阴雕等多种手法;就质地而言分金马鞍、银马鞍、铜马鞍、景泰兰马鞍、黄白铜马鞍、铁质马鞍、檀香木马鞍、鲨鱼皮马鞍、影子木马鞍等等;根据马主人身份和地位分实用型和豪华型;从工艺上区分,有掐丝珐琅彩、骨质镶嵌纹、铁错金银铜、鲨鱼皮彩绘;就民俗图案来讲,有万寿无疆、五福捧寿、平平安安、节节高升等等;而在形制上,有大尾鞍、小尾鞍、鹰式鞍、人字鞍等;而从用途上可分为生活鞍、牧放鞍、赛马鞍、狩猎鞍、礼仪鞍、竞技鞍、战争鞍、宗教鞍等等,样式各异,不一而足。
阿拉善马鞍的特点与构造:两头高,中间低,均为小头;会部鞍木都用牛皮包裹起来,玲珑而光滑。皮革的选择很有讲究,多采用股子皮包裹马鞍,防水,股子皮为水牛、马腚或野骡子皮,阿拉善景泰蓝马鞍多,有“延年益寿”等带字马鞍,有“北京”字样(鞍下烧银字样)的印章、商号的,这是定远营满蒙联姻的时代烙印。
鞍具的装饰:马鞍的前后鞍鞒都有各种装饰,如刻制的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骨雕或贝雕、用景泰蓝装饰等。鞍屉、鞍鞒、鞍韂、鞍花等处均饰以边缘纹样或角隅纹样。鞍花多用银或铜制作,软垫鞍韂多用刺绣、手工地毯、毛毡等。还有辔头上的鼻花和腮花等银饰件,更显其华丽夺目。鞍棱上的装饰,一般是两条对称,系很细的窄条,但上面也有精美的图案。鞍鞒前后的图案根据马鞍的形状,十分讲究和突出,民族特点极为浓厚。鞍板鞍座上的装饰,主要上银鞍花。
加在马鞍左右的大韂小韂:大韂多是香牛皮做的,上面压出来的民族图案呈现一个大U形,上端就用捎绳挽个疙瘩,固定在鞍板前后两个地方,不用另外打眼。挽疙瘩的地方嫌不雅观,上面罩上一个银鞍花。骑士的腿与马肚长久接触,马的汗水会打湿衣袍,大韂起隔离作用。为了防止镫绳磨到人腿,要用一小片香牛皮或者栽绒布把它盖上,称之为小韂或者夹垫,小韂要用两个银泡钉固定在底座上的栽绒下面。小韂上也有图案,或刺绣或压成。皮韂有一种是熏制出来的牛皮,冷、热均能用;有一种是手工编织的地毯,冬天用。阿拉善以使用精美实用的“三和友”(读音)皮韂著称,该皮韂做工、长宽与其他不同,“三和友”皮韂宽,冬天发硬,夏天柔软如绸缎,可抓起,雨天可卷起,防止马鞍淋雨。阿拉善皮韂上有七个泡钉,其他地方的是六个。
悬挂在鞍桥板两侧的马镫:马镫由镫绳和镫盘组成,据考古发现,巴丹吉林、阴山、苏尼特、阿巴嘎等地岩画中出现的马和马镫,是研究马镫发明、革新的珍贵资料。游牧民族鲜卑人发明的马镫是鞍具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镫以皮带系挂于鞍桥板两侧,镫绳穿在前鞍鞒后面、鞍板前面的孔里,一端有带卡子,一端有窟窿眼,可以根据骑士腿的长短调整长度,为防止摩擦,镫带与鞍桥板相连之处垫有皮制的镫磨。镫盘成平正形,向上为半圆形,在半圆形上方打孔,便以镫革穿过;镫盘较大,便于骑士放入穿着四季鞋的脚。马镫有金、银、铜、铁、景泰蓝等质地,种类繁多,图案各异。马镫解放了骑士的双手和身体,增强了骑士的平衡性,上下马如履平地,可在马上灵活转动,从事各类活动。
捎绳和肚带:捎绳主要起捆绑作用,用来保障马背上的骑者和褡裢等物的安全,前后一般是8根和16根。捎绳一般是皮质的,讲究的人用丝质的。肚带是用来固定马鞍,負责骑士和马匹的安全。一幅马鞍上,必须配备两条肚带,前肚带在马的下面,后肚带在马的下面揪紧,保障马鞍子能稳稳地搭在马背上。
鞍屉:鞍屉起保护马背的作用。马鞍的下面,靠着马背,备两层毡子,一软一硬,称之为鞍屉。软屉紧挨马背,不装饰;软屉之上是硬屉,硬屉要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纹。
阿拉善鞍具源于古老而辽阔的大草原传统艺术灵感、民族技法工艺制作,线条流畅,勾描别致,立体感强,色彩柔和、永不褪色,尽显民族艺术精髓和文化内涵,记录了草原鞍马文化,具有极高艺术鉴赏和收藏价值。“看男人的品位,观其马鞍的制做;看女人观其服饰的制作。”(蒙古族俗语译文)深爱收藏事业的曹先生的鞍具收藏,为我们打开了透视鞍马生活的窗,独有的民俗文化收藏引领我们重温草原儿女记忆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