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创创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也必将成熟于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和必然要求,党中央围绕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六个一”的战略构架和七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必须培育和增强价值观自信,推进传统文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繁荣文化产业。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强国;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点,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将文化建设摆到空前高度予以重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形成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就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酝酿与发轫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改造和新生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相趋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辨精神相契合。
从大革命再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运用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对帝国主义文化的抗争之中。五四以后的新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属于无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强调反对封建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阻碍社会进步的部分实现了初步的“扬弃”,在结构和内容上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新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些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整体脉络的成型,标志着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已经初步成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成熟与巩固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相互推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围绕坚持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汲取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构筑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对外塑造好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部分,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真切的现实需要。既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体情况,又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既是对以往党关于文化理论的继承与总结,也是党和国家今后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基本遵循。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目标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目标即是建设文化强国。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建设领域吹响的集结号。
(一)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性
文化强国建设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基础,文化繁荣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必然产物。
微观来看,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之后,其精神文化需求会逐渐强化,社会需要不断生产多种文化产品去满足人们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
(二)文化强国建設的战略构思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积累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形成了以“六个一”为主体的文化强国战略架构。即,一面伟大旗帜: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个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文化根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一项战略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条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个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六个一”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旗帜、导向、根基、任务、道路、目标相互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围绕“六个一”的文化强国战略架构,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强调文化自信。这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自然延伸,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其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心聚力。核心价值观是国家重要的稳定器,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第三,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建设的骨架,国家要在文化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响亮发声。第四,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习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是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工作。第五,重视文艺工作。文艺创作是文化强国建设的血肉,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需要文艺作品去承载,大众传播也凭借于文艺创作。第六,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型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繁荣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要与马列主义的文化观相结合,要不断转型升级和创新创造。最后,强调提高国家软实力。从文化体制改革、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努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重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始终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的建立解决了中华民族政治独立、民族自决的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年,解决了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问题;在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培育和增强价值观自信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增强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核心内容。
培育和增强价值观自信,使全社会普遍信仰、尊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习总书记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宣传、实践和制度等。宣传工作要善待善用善管媒体,宣传内容要贴近人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传播社会正能量。政府要为增强价值观自信提供更多制度保障,以国家政策保证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努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沃土。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与转型就必须看到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特性,要积极挖掘和保护其内在的优秀特性与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韧性是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的重要先决条件;天人合一的特色不仅是古人对自然的崇敬,更是内生的整体主义倾向,这与社会主义秉持的集体主义相契合;以人为本的品格与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旨相衔接;和合特色能承认并接受不同形态的文化,这是我国现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
(三)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兴盛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各发达经济体都将文化产业作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战略支柱型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大规律,也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首先,要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支柱性产业予以重视,给予文化产业市场以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其次,发展文化产业要尊重市场规律,将市场意识、市场培育、营销方式、市场融合等运用到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第三,要注重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体系、内容和形式,重视培育创文化产业类中小企业,重视社会组织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最后,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对外交流。综合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注重品牌打造、明星战略、时尚包装,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1.
[2](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
[5](美)大卫·赫斯蒙德夫,张菲娜译.文化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7]谢天振.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N].社会科学报,20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