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突破以往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尝试与创新。因为只有选择了与课程和学生心理特点相符的教学方法,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积极思考,才更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進而为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这一点来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已经不符合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求了。而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创新语文教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现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参与度,然后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应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创新教学方法呢?本文我将从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读写结合法这三种教学方法来浅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系列与文章内容相符的情境来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如果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文章文字内容的讲解,就势必会使学生对课堂沉闷的氛围感到压抑,但是如果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便会大大不一样了,因为它会极大增强课堂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对文字进行分析、讲解,还要注重采用情境教学法来营造课堂的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就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首先,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空灵优美的图片,然后,我再根据图片内容提问学生:这张图片会让你们联系到哪个成语呢?(世外桃源)最后,再通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出自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乐的地方”这一渊源来将学生引入到《桃花源记》的教学。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对情境加以创设,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想象,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法
小组讨论法是专家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还能充分地将学生调动到课堂活动中来,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我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了多个小组,让学生可以通过选取角色合作阅读的方式来掌握文章内容,然后在相互讨论后回答问题:
1.故事中一共有多少人骗了皇帝?分别是怎样骗的?
2.一个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居然赤裸裸地行走在大街上,是什么力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
三、读写结合法
读写结合法是培养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初中阶段,作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大板块,阅读和写作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应充分地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读写结合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进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为了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我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我组织全班学生一起阅读了一遍原文,然后提问:这篇文章是以谁为主观视角写作的?(作者)最后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变换主观视角来复述文章内容(如学生可以以从孔乙己的视角,掌柜的视角抑或是其他客人的视角来对文章进行重新整理,重新复述),但切记学生不能改变文章内容,不能私自杜撰故事情节。这样的读写结合法,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情节内容,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工作,随着《语文新课标》的落实和推进,好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改革和完善。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有责任为打破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方式,引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方法而努力,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参与能力,然后为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兰萍.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研究[J].学苑教育,2018(6).
[2]张濛.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3).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