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昌龙,宋永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辽宁沈阳 110000)
膀胱脉管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膀胱良性肿瘤。现报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1例膀胱脉管瘤患者。
患者女性,62岁,因“全程无痛肉眼血尿1周”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间歇性发作,可自行停止。入院后查彩色B 超提示膀胱未见明显占位病变。行膀胱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膀胱前壁可见稍高密度肿块(图1A),大小约2.4 cm×2.4 cm×4.0 cm,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各期可见轻度强化。膀胱镜提示膀胱顶壁可见一菜花样肿物,肿物大小约1.5 cm×1.5 cm×1.0 cm,广基,膀胱黏膜广泛滤泡样及红斑样改变(图1B),未取活检。术前根据增强CT所示肿瘤位置及浸润范围未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行耻骨上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可见膀胱内前壁有一大小2.0 cm×2.0 cm×2.0 cm,紫黑色,菜花状肿物,广基,边界不清。切除范围包括肿瘤边缘2.0 cm 正常黏膜,彻底止血,全层缝合膀胱切口,留置F20三腔气囊尿管及术区引流管1枚。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膀胱脉管瘤(以血管瘤为主要成分),伴腺性膀胱炎及局灶内翻性乳头状瘤样改变(图1C)。术后3月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图1膀胱脉管瘤影像学图及术后病理镜下观
A:增强CT(膀胱前壁可见稍高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各期可见轻度强化);B:膀胱镜(膀胱前壁可见一菜花样肿物,膀胱黏膜广泛红斑及滤泡样改变);C:术后病理(HE,×100):镜下壁间可见大小不等管腔,局灶尿路上皮翻向间质内呈巢状生长。
脉管瘤是血管瘤(hemangioma)和淋巴管瘤(lymphangioma)的合称,亦称血管淋巴管瘤,系微静脉和微淋巴管混合形成的良性畸形病变,并非真性肿瘤[1],临床上以单纯血管瘤或单纯淋巴管瘤多见,而混合性脉管瘤较少见。发病机制不甚清楚,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淋巴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淋巴胚囊与静脉系统连接,引起正常分化的淋巴组织错构导致通路闭塞所致,也可能在患淋巴管瘤的基础上由于长入异常的血管形成;后者为手术或外伤因素损伤淋巴管系统,导致正常的淋巴回流不畅,从而演变成脉管瘤。本例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可诊断为原发性脉管瘤。脉管瘤是一种罕见疾病,有少数报道发生在小肠、脾脏、胰腺、十二指肠、肾脏等。本例膀胱脉管瘤者报道甚少。膀胱脉管瘤早期一般无任何特殊不适,随着肿瘤生长,可出现血尿、腹痛及尿路刺激等症状。本例就诊时为间断无痛肉眼血尿,无其他特殊临床表现,需要辅助检查才能获得诊断。彩超、CT及膀胱镜均有助于脉管瘤的诊断。彩超可探及形态不规则的囊状回声,边界不清,内可见多发管状无回声区,其间可见稍强回声分隔。CT表现视病灶内血管及淋巴管成分多少而定:以淋巴管成分为主者,CT表现为迂曲增粗囊状结构、密度低、边界清、无明显强化,边缘见少许索条状或结节状强化的血管成分;以血管成分为主者,CT平扫大体呈稍低密度、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早期呈边缘欠连续条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内见少许无明显强化的淋巴管成分[2]。膀胱镜观察主要呈现表面相对光滑的带蒂或无蒂的息肉状肿物,大多直径<3 cm,有时可达8 cm,以单发为主,少数患者可为多发性病灶,但因脉管瘤瘤体主要为液性成分,仅以其影像表现有时难以确诊,最终术后病理检查才能获得脉管瘤的确切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宜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选择手术方式,应在不损伤周围组织的情况下将肿瘤尽可能地完整切除。本例患者术前根据增强CT所示肿瘤位置及浸润范围未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行耻骨上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脉管瘤诊治的关键在于术前检查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尽可能于术前确定手术方式。术前可采用增强CT、内镜及超声检查等协助明确病变大小及初步判定病变性质,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尽量避免肿瘤感染、破裂出血等的发生。因本例患者为:膀胱脉管瘤伴腺性膀胱炎及局灶内翻性乳头状瘤样改变,我们倾向推荐术后第1年内每4月行软性膀胱镜检查1次,之后3年每6个月1次,无上尿路例行检查的必要性[3],无证据显示术后接受膀胱内化疗药物灌注可改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