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尽山水赋襟怀,问君识不识
——苏教版九(上)第五单元拓展阅读

2018-11-26 03:44毛建清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3期
关键词:常州市表现手法古文

本期主持

毛建清 江苏省常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现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主持人语

有一次在图书馆里,初初听见一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感慨:“《蒹葭》真好背!每段都差不多。唉,其他古文就太难背了!”初初心下了然,知道他们所说的“好背”,是“赋”和“重章复沓”两种表现手法带来的效果。但是,其他古文,真的都不“好背”吗?

心血来潮之下,初初将本单元中的古诗文比较着看,然后发现,不只是《诗经》,包括《庄子》,再到其后几篇“书”“记”,多多少少都带有“赋”的特征呢。

“赋”最初是一种表现方法,与“铺陈”近似,与“比”“兴”一起成为《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再加上重章复沓的形式,这种先民的歌谣便在吟咏之际,将读者徐徐带入情境,徘徊流连。到了汉代,又发展出一种文体,也叫“赋”,不单长于铺陈,而且讲究文采、韵律。据说汉武帝看了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一篇夸饰皇家园林的作品),“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显然,华丽的铺陈充分地激发了皇帝的想象,使他如临其境了。

可见,与“赋”打交道,是需要关注辞藻并浪漫想象的,唯其如此,才能化身“鲲鹏”,自在遨游于“赋”营造的缤纷瑰丽的天地里,将两千年前的情爱、玄想,一千年前的风月、襟怀,尽收入眼底心头。相比这样的“大餐”,“好背”只是“赋”热情周到的“前菜”罢了。那位同学,可千万不要“浅尝辄止”哟!

猜你喜欢
常州市表现手法古文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厚重感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