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敏,曹庆雷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29;2.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3)
攀树运动自2012年进入到厦门大学体育课堂后,经过媒体多方关注与报道,这一项新的运动形式得以快速进入人们的视野。攀树运动最初以“爬树”“爬树课”等称谓被传播,后经过深度报道攀树运动逐渐浮出水面。2012年前后这一领域专业的技术环境并不完全具备,各环节普及度较低。例如,安全装备即攀树安全带、攀树的专用绳索、抛绳袋(包)、树木保护器等市场需求与供给都很少;绳结技术中,如攀树领域广泛使用的布雷克斯抓结(Blake’s Hitch)、迪斯特尔抓结(Distel)在户外运动领域也较少的介绍;上升技术动作较之于户外运动中常见的SRT技术(Single Rope Technique) 与 DRT技 术(Double Rope Technique),以攀树运动最具特色的(单双绳)脚锁技术(Footlock Technique)和身体推进技术(Bodythrusting Technique)在这期间传播与应用频度并不高。近几年基于人们对攀树运动的深度接纳,这些技术环境已经逐步形成,需求变得日益增多,各项装备与技术日趋完善,有关技术培训等变得易于参与,攀树运动逐渐形成了一套或者多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作为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高校云集,是全国教育的引领地区。不同类型的各个层次的高校均有代表,一些具有引领定位的高校在探索改革上先走一步,在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新式体育项目上首都高校内部与外部呈现出接受程度高、传播速率快、辐射半径大、引领效果好等特点。在相关教学、群体、竞赛等研究应用上,高校之间已经形成了较多的默契,互融互通的交流与借鉴格局。攀树运动作为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新式运动,在北京市高校中具备传递的众多活跃因子。
北京市高校中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课程体系,具有很好的储备,易于接纳新的内容。一方面,学生不满足于传统的体育课,愈发的对新体育课程产生新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处于信息更新快的高校集聚地,更易于接触与推广新的项目,基于新项目的认知与掌握,新的体育课程也就不断地涌现。更多新的体育项目进入到大学生的课堂中,体育课程的推动极大地扩展了学校体育范畴与影响力,体育范畴与影响力的增大或增强会促进体育课程的优化与扩展。
北京市高等院校众多,院校的面积大小参差不齐。在空间规模上,一方面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到现有政策的制约,大多数院校的整体或者是单体面积并不大,加之过去学生扩招的催化效应,学校的体育场地、场馆等多数属于满负荷的运转,传统体育项目对于学校捉襟见肘的空间资源先行“占领”。对新的体育承载资源的开发是应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健身运动需求与学校基础场地设施不能扩容的一个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向上要空间成了一种新的设想,攀树运动并不像攀岩那样需要建设一些立体的固定的体育设施作为其开展的必要基础,其是将现有的可以被利用的高大或者适中高度的树木作为活动的重要载体。
当前首都高校的体育课程门类非常丰富,从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等传统大项到后来的野外生存、拓展训练、攀岩、定向越野、徒步、铁人三项、跑射联项等课程都已出现在大学的课堂上。这些现存的课程体系中有很多是具备兼容攀树运动内容的,如在北京市高校开展较为普遍的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根据高度划分项目,分为高空项目、中空项目、低空项目、地面项目,这就具备了涉猎攀树运动的空间。在野外生存课与攀岩当中的环保、攀爬训练可以引入攀树运动的相关环保、攀爬技术内容等。
攀树运动开展的地方有相对多的选择空间,可以在校园中各个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而不仅局限于体育场上。但是,校园中开展场所与树木使用涉及到与学校树木养护归口单位授权问题;其次受惯性思维影响,大多数人将攀树运动归为对树木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此外关于使用攀树的树木还应考虑树木周边的地面实际可耐受程度等突出问题。
任何一项运动作为课程在学校的开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研究团队,攀树运动也不例外,运动的开展势必受教学的制约。攀树运动在全国范围内仍属于新的事物,攀树运动纳入到学校教学领域需要一专多能的教师,课程教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布局以弥补教研主体上的缺口。
攀树运动逐渐地走向独立化,理论与实践逐渐的成熟,内容与形式逐步的系统化。部分攀爬技术很容易上手,如常用的SRT技术,这一技术的特点在于身体重量依附于辅绳与主绳结合的绳索技术,过程强调身体的协调性。但是一种类型的技术往往不能满足课程的深入开展需求与众多学生的不同需求,掌握多种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
攀树运动的最佳作用主体是天然的树木,开展攀树运动最佳的树木是具有一定树干高度、木质密度较高,这些树木都是可以利用的。但是北京市高校的情况均有所不同,年限、种类、分布等都是具体面对的问题。
通常学校的树木养护归口部门是后勤集团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绿化保养等。前期做好项目的介绍与实施预案等工作,消除多数管理部门的疑虑;遇到树木周边可耐受程度较低的,如大面积的草坪,则应该考虑与管理部门协商调整或更换目标与地点。
攀树运动属于新型的户外运动,具备一定户外运动基础教学能力的教师容易进行项目学习与课程建构。如果没有此类型或者基础的教师则需要内部征求和遴选教师,鼓励一部分感兴趣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积极地建构教学研究团队。
SRT技术属于攀树攀登方式的入门级技术,容易上手。身体推进法、脚锁法等是攀树运动中提升技术的重要支撑。主动地进行内外交流,做好技术支撑的储备,将这些技术进行系统多方面的研究与掌握,以满足课程的深入开展需求与众多学生的不同需求。
北京市地区有许多种发育状况较好的高大的落叶乔木,如银杏、榆树、梧桐、旱柳、合欢、国槐、刺槐等,数量、密度、高度均可以作为攀树运动的对象。通常选择条件集中在:木质密度高、枝杈分离度好、生长条件好、不在人群密集区等条件。若校内没有适宜的天然树木,则可以借助已有的高空拓展设施来进行有关的校内迁移场景教学,实现技术的因校制宜、适时转换。
北京市高校云集,体育课程储备丰富,高校间具有多方位、多频次的丰富交流,具备了开展攀树运动的技术环境。同时,攀树运动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活动项目,因此在北京市 高校开展攀树运动是可行的。
[1]马大慧. 攀树运动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3(3) : 40-43.
[2]骆腾昆, 郑达雄, 黄惠玲. 关于在普通高校开展攀树运动的可行性报告运动[J]. 运动, 2014(19) :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