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运动猝死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

2018-11-26 02:33:06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4期
关键词:运动性运动体育

陈 杰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00)

这些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出现运动猝死的情况逐渐增多,高校和教师已越来越关注运动性猝死相关的问题,因为学生出现运动性猝死不只是会给个人与学生的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还对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以及学校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所以,需要对高校出现运动猝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进而降低高校学生出现运动猝死事件概率。

1 运动猝死的影响因素

首先需要对造成运动猝死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与资料可以知道运动猝死的死亡原因主要有两种,包括心源性猝死与脑源性猝死。造成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先天性的心脏病、心肌炎以及心力衰竭三种。造成脑源性猝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脑血管的畸形和脑动脉瘤以及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心源性猝死的在运动猝死中占大多数,其次是脑源性的猝死。这就需要高校对学生进行体检时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脑部与心脏这两部分内容的检查工作,重点关注具有这类疾病的学生,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工作。

造成运动猝死的因素除了心源性与脑源性这两个因素外,还包括让学生在热环境下剧烈运动以及比赛,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出现严重的中暑现象,甚至出现死亡情况。此外其他的疾病,包括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和急性胆囊炎,还包括急性出血肾炎等也是导致运动猝死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出现运动性猝死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根据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可知,出现运动性猝死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运动的负荷和心理的应激反应以及时间节律问题,另外还与男女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并且运动性猝死发生的几率会跟随着运动绝对强度以及相对强度的提高而增加。在激烈运动的状态下或者是情绪较为激动的状态下,学生血液当中的儿茶酚胺浓度会随着提升,这种状态下比较容易产生心肌缺氧和缺血或者激发冠状脉痉挛的现象。根据相关的调查,部分学生出现运动猝死是在进行体育测试的过程中,推断应该是学生的考试压力过大造成的,还有的运动猝死是在激烈运动之后过于兴奋造成的。

根据研究发现,大学生出现运动性猝死主要是在春秋两个季节,时间的节律主要是下午的时间段,推断这也许和大学的学制问题有一定的关系。春秋这两个季度是学校开学的时间段,大学生开始为春秋季的运动会比赛进行训练,但是因为寒暑假期间学生普遍没有进行足够的体育运动,在这个时候学生的身体机能还无法适应强度较高并且对抗较为激烈的体育比赛,因此较为容易发生运动猝死问题。并且运动猝死女生的比例小于男生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参加体育运动和比赛的女生较少,并且女生对大负荷的运动与疲劳具有不易耐受的情况造成的。

2 高校学生运动猝死的预防措施

2.1 定期开展大学生体格检查活动

高校相关的管理部门要重视对学生入学期间的体检工作内容,对相关的体检运作流程进行有效的规范,这样来保证不会产生漏检和瞒检以及体检过程中走过场的情况。需要在教学期间定期对在校大学生做好体检工作,有效明确具有运动性猝死潜在的人群与产生运动猝死的影响因素。还要按照对学生体检的结果为学生建立详细的健康信息档案。对于需要参加剧烈的运动与激烈比赛的准备阶段,事前要对相关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体检工作,通过临床的检查与机能的试验来明确学生的体能,特别要关注到这些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检测工作,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学生出现心血管异常的概率。另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

2.2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念

在做好对学生体检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念,让学生了解到运动安全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运动知识,了解体育锻炼应该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那些认为多出汗的体育活动才能够起到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是错误的,而最为正确的运动量是每周进行3~5次强度为中等的有氧运动才可以逐渐提升身体素质,并且每次的运动时间保持在30~60分钟。还要让学生知道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及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来对自己的体能合理评估,进而可以选用适用于自身条件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防止运动过多以及不看自身条件而进行盲目的体能极限消耗,最终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例如,在跑步锻炼的过程中适宜缓慢进行,而不能立即快速进行,在跑步过后需要进行慢走活动,这样来避免“重力性休克”问题的出现。还要注意的是,在运动完成后不可以直接大量补充水分,需要增加盐分摄入量。在运动完成后也不可以直接洗热水澡,这样会导致血管出现扩张情况、需氧量快速增加,很容易造成猝死问题。如果学生存在感冒发热以及例假的情况,则不适宜参加运动。

2.3 体育教师要观察高危群体出现的猝死先兆症

根据相关的研究,在运动猝死前期阶段有一半的人会具有发热、胸痛、胸闷,或者胸部出现压迫感,另外还有头痛、气急以及肠胃不适的先兆症状,尤其是学生在进行运动时发生脸色苍白并且出汗过多,嘴唇颜色发紫,同时伴有心率不齐的症状时,需要尽快中止其运动,尽快对其进行详细全面的医学检查。体育教师一定要了解这些高危人群出现猝死的先兆症状,并且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在进行教学时要加强对高危学生的观察和指导,并且在他们运动过程中与运动结束后要观察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如果出现猝死的先兆症状,需要尽快使用正确的急救方式进行急救,防止悲剧出现。

2.4 强化对大学生猝死的监督工作,健全诊断体系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运动猝死概率逐渐增加,然而大学生的运动性猝死的绝对死亡率还是非常低的。各高校想要防止和降低舆论方面和法律方面的压力,一般在解决大学生猝死问题时,主要采用较为消极的方法与手段,同时对于这方面的的调查工作一般都持回避的态度与做法。另外,大部分猝死者的家属因为情感方面因素影响对尸检也没有积极的态度,最终对调查大学生猝死的实际因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猝死的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的诊断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使得教育和医疗人员能够获得及时和准确的诊断信息和资料,提高对大学生猝死的检查与预防工作,降低大学生出现运动猝死的几率。

2.5 教师要加强体育安全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高校要积极强化体育安全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尤其是体育课堂的安全宣传与课外体育的安全宣传工作,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要掌握全体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安全运动知识与急救措施,对于比较容易产生猝死情况的体育运动更要加强防范。高校需要让教师与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运动猝死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措施,如发病的机制和发病的前兆症状,还有预防的手段等。还应让全体学生知道和掌握科学的运动方式与手段。如果学生的家族中存在心脏病的病史和脑血管的意外病史以及猝死的病史,或者具有晕厥史、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有可能会引发有家族史的学生猝死,需要做到尽快识别并特别注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准备阶段进行全面的热身,让身体适应运动的状态,避免让学生突然进行大量运动以及参加高强度的比赛活动。另外,部分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身体生理功能无法满足运动的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出现运动性猝死。所以,高校要加强宣传,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形成科学的锻炼方式与手段,在运动中逐渐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根源上避免运动猝死出现的概率。

2.6 加强对运动猝死的急救知识的教育

运动猝死的死亡速度较为迅速,发病也特别突然,很难对其进行预料。在发病时进行积极的和正确的急救可以有效降低其死亡率。所以,在体育训练进行开展与组织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急救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如果发生运动猝死的状况,需要镇静面对,实施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具体的抢救手段是要把学生放置平卧位,并掐其人中以及拍打学生的面颊部,大声呼叫学生的名字。其他学生可以试探猝死学生的呼吸和心脏以及动脉的状态,明确其是否需要实施抢救工作。如果病者能够抢救,就要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的方法进行救治工作,具体步骤是把病者的头部放置后仰状态,使患者保持畅通的气道,再统一胸外重压以及拳击的手段实施急救工作,再对其实施人工呼吸,这样来让患者在医生来之前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救治,提高病者的救治成功率。通过相关的调查知道,运动猝死的学生得到有效的救治可以提高其存活率,通常是在五分之一以上。这个概率是非常大的,因此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运动猝死急救措施的教育,有效降低运动猝死的概率。

3 结 语

随着教育的逐渐改革,高校在逐渐扩招,高校的人数快速提升,身体状态不佳的学生也逐渐增多,因此需要高校关注运动猝死的问题,强化对学生中高危群体的观察与指导,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急救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锻炼手段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来有效降低高校学生运动猝死的概率,促进高校的和谐健康发展。

[1]王云峰. 我国高校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安徽体育科技, 2014(4).

[2]李海乐, 朱玉霞, 刘敏. 运动猝死事件对高校体育的冲击及对策[J]. 科技信息 : 科学教研, 2007(28).

[3]黄中华. 浙江省大学生运动猝死调查及预防对策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19).

猜你喜欢
运动性运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冰雪运动(2016年6期)2016-05-17 03:37:09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海军某部运动性中暑一例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15: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