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标下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对中学体育教育的启示

2018-11-26 21:58蒋丽萍王鑫魏玮王晶晶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体育课新课标

蒋丽萍,王鑫,魏玮,王晶晶

(1.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北京 100074;2.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8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9月3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强调,学校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要开足、上好体育课,强化“天天锻炼、人人健康”的理念。 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重大的改革,此次改革为中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价值取向树立了风向标。

1 对新课标的解读

在殷荣宾博士所写的《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及价值取向的演变与诉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学校体育课程所追求的方向,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价值取向的更新是推动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提高体育课程内容设计质量的根本动力。而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课程内容选择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标的要求,纵观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其沿袭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观点,但一改以往技能为先的取向,将德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改革了以往笼统的介绍,对德育的解读进行了深化并具体体现在方方面面之中。

1.1 课程性质的解读

2011 版课标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为“是突出健康的一门课程”。2017版则定位为“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将“突出健康”转换为“身心健康”,首次在课程性质中强调了体育的“育心”作用。 其次,在“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等叙述中,我们发现,课标首次提到的体育德育的社会属性,一改以往对个人品德的着重要求,将个人品德社会化,培养学生从“小我”向“大我”转变,有利于促进学生宏观的品德观的形成。

1.2 课程基本理念解读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原课标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重点提高学生的体魄与健康意识,而新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德育与健康并重,同时还将“立德树人”上升到指导层面。

1.3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解读

在改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上,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将体育品德作为三个素养中的一项具体提出,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学业质量的达成上也都围绕该项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与要求,使德育具有了更强的实践性。

从指导性到实践性再到赋予德育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选择已不单单是简单的技能课,如何在体育课堂上通过锻炼实现体育“育心”的目标,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重点。

2 目前中学体育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2.1 体育课的实施缺少德育指导

中国教科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所长孟万金教授认为,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甚至于灌输给学生,这种基于“离身”认知观的传统德育脱离了身体力行,于是知行成了两张皮。中学的德育教育方式大多以说教为主,极少具有现实性和冲击力的素材,由此导致德育教育的效率相对低下。

2.2 体育课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从检验体育课成果的方式来看,往往是一些量化后的数字,跳得多高,跑得多快,投得多远,虽然增加了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练态度等加入了评价指标,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在传统的量化评价方式的引导下,学生依旧只重视测试结果;其次,在笔者所了解到的中学体育评价方式中,仍旧没有对学生的体育品德进行专门评价,不符合新课标在评价内容上所提倡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综合评价体系;最后,就目前来看,对体育教师的德育教学成果评价几乎是空白,体育教师只能通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来展现其教学成果,从而容易忽视教学课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使德育在体育教学中往往有名无实。

2.3 体育课堂实施效率低下

新课标提出,“一堂课,单个学生的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而这样的练习密度,对于40个学生以上的大班授课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究其原因,与课堂的实施效率有直接的关系。而课堂的实施效率的低下和学生的自律性差、观念上的轻薄、意志力的薄弱有直接关系,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每堂课教学的练习密度和强度不达标、学生体质下降等结果,违背了体育教学的最初目标。反向推导,如果在体育课堂上先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从观念上、意志品质上、自律性上做好要求,是不是能够反哺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身体健康?

正如上述的各种原因,导致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课堂中不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如迟到、撒谎、缺乏团队精神、藐视比赛规则等,更严重的如学生间打架斗殴、学生殴打教师的情况。在最近的一次青年体育运动调查中发现,从五年级到八年级不少学生承认与体育教师、裁判等发生过摩擦,因此,体育课上的德育强化,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3 立德树人下的体育课中德育内容的实施

毛泽东曾说过,“体者,载知识之体而寓道德之舍也。”因此,笔者认为,德育与体育从来都是一体的,二者缺一不可。体育课的价值就是要实现“育身”与“育心”的结合。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只靠口述是很难被“内化”的,但体育教学因为其本身具有的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可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和形式,学生也易于、乐于接受,这是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然性和优势。即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进而受到德育熏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但如何将德育内化,这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结合中学的教育实际,笔者认为,中学体育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开始。

3.1 立德先立规

校有校训,班有班规,而体育课也要有体育课的课规。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各方面趋于成熟,不再受父母主导,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想法,盲目崇尚民主自由,个性鲜明但易冲动妄为,感情丰富、精力充沛,却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在这个阶段的体育课程必须使规则意识先入为主进入他们的行动之列。体育课规的制定能起到预先防范、课程进行有规可依的作用。在平时授课中可以有许多途径可以实施。如某校一位体育教师在课堂的第一节课对学生们宣布了一条规则,在之后的每一节课,教师未到操场前,全体学生都要鼓掌直到教师的到来,以示对教师的尊敬。看似难以坚持完成的规则,却坚持了十多年,每次走过操场,总能听到络绎不绝的掌声。通过访谈得知,该教师班的学生从未出现过顶撞教师的行为。因为规则已化成隐形的长鞭,鞭策着他们收获到了尊师重道的优秀品质。800米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看到有个别同学半途放弃,因此笔者在教学策略中采用按照之前测试成绩对学生分层分小组达标的方式进行练习。让能力差不多的学生成为一组,规定最晚完成时间且全组同时回来才能使成绩有效的练习方式,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责任感,该方法尤其锻炼了个别成绩较差的同学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在平时的教学比赛中,事先定好规则除了能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外,还能让学生学会自律、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品质。

3.2 树人先树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可以了解到,中学生和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小学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中学生(12~18岁,角色统一性对角色混乱)具有相对独立的自我思考体系,并在不断地思考中形成角色同一性。因此,在中学阶段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中学阶段的教师不能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强行灌输,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直观性较强的体育课堂上。教师所示范的实心球的大力投掷、跳高课的优美过杆技术、篮球课的完美突破与上篮,都会使学生产生最直观的崇拜感,“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不断推陈出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树立威望的第一步。其次,在德育教育渗透体育课堂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本人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正直而又进取,才能在学生心中有威望,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 “亲其师信其道”。

3.3 立德树人,礼仪相辅

笔者的学生中不乏许多外籍学生,印象最深的是韩国籍学生,在平时的校园里,其他学生见到教师,总会有眼神躲闪或视而不见的情况,但他们每次见到教师总能尊敬地深深鞠躬敬礼。结合他们在课堂内的表现,笔者认为将传统礼仪渗透到体育课德育内容中,能够巩固“树威”成果,起“树人”作用。在平时的体育课中,强化“师生问好”“师生再见”环节是实现途径之一。其次,许多体育项目中也有着礼仪的渗透,如武术的抱拳礼、体操的挥手礼、校园集体舞中男伴的邀请礼及女伴的携裙回礼等,都是良好礼仪的体现,教师可在教授相关内容时强化。另外,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多次灌输礼仪意识。如告诉学生,在课堂上,谦恭有礼,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打断教师的教学,要像自己所希望受到的对待那样对待别人、尊敬同伴。根据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体育器材的礼仪,用绅士之手借运与归还器材等。

4 结论与建议

笔者认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能仅仅存在于课标中,而是要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教育局应该注重体育课上德育内容的融合,贯通体育与德育,开展各级各类的专门培训,以点带面,激发各校学习热效应;各中小学应该以各自学校为单位,根据各校的现实情况组织学习新课标并积极研讨德育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案例,同时还需建立对本校体育教师德育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激励各教师积极探索德育的教学实践;各教师除上述所说的立规、树威、重礼仪外,还需建立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三维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激励、反馈和发展功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健康的运动行为、养成高尚的体育品德,最终形成科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体育课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体育课上的“意外”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