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升,杨 茜,赵 岷
(山西大同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体育特色小镇政策主要的发布主体有:国家及各省级体育局、省人民政府、省旅游局以及其他非政府机构等。
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建设新型城镇,推动体育资源的供需结构性改革。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了未来小镇建设的目标要求。同年8月公布了首批96个体育特色小镇试点名单,对纳入试点名单的小镇,提供资金补助,通过优化体育设施,配置各类赛事资源,增加了小镇的客流量,从而给小镇带来更多的关注度。持续的赛事举办有利于小镇的多种产业聚集,以体育为核心,带动体育生产性产业链和体育服务产业链的发展。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正式启动,同时,体育特色小镇数量不断增长,建设类型主要以户外运动为主。
国家的政策文件为体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而省级体育局的政策文件则将体育小镇的发展项目、建设区域以及资金来源做了更加细化的指导。如2016年浙江省发布92号文件和93号文件,2017年5月安徽省发布促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文件,文件都强调创新建镇,推动新城镇的建设,完善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的健身休闲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体育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省内GDP的增长。产业融合是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浙江省体育局提出建设重点为健身休闲,以乡镇建设为主要场所,打造一批有体育特色、产业融合可行性强,且有前景的体育特色小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省,做好示范。2017年12月浙江省发布《体育特色小镇梯次布局“体育+”迸发火花》,进一步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
虽然体育局是体育小镇建设的主要推进和实施主体,但是政府和旅游局的支持也必不可少。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较好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距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国务院的政策文件,只有推进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省内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发展。于是,各级省人民政府作为省的行政机关,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2016年5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提出要推进“体育+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在此契机下,陕西省率先响应号召,11月出台促进体育与旅游的文件,加快建成体育特色小镇,致力打造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特色小镇,到12月,正式发布《省旅游局和省体育局合力打造照金体育旅游特色小镇》。
各类非政府机构也是推进和主导体育小镇产业市场化的主要力量。各地体育和旅游类协会是非政府机构中最为活跃的组织,他们主要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此外,体育旅游研究中心是研究体育旅游产业的研发机构,该机构于2017年发布《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推进和引导体育产业综合体小镇的发展。《中国体育报》是全国重要的媒体单位,为体育小镇的建设提供宣传和推广,如该媒体的文章《体育特色小镇,内容创新聚人气》将大众的视野聚焦到了体育特色小镇产业的发展中。
体育特色小镇在全国范围而言,刚刚起步,整体发展不平衡,南方发展较早,且数量较多,和南方相比,北方地区发展较晚,且数量较少。
浙江省是全国最先发展的一个省份,就目前而言,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文件规定,小镇建设可朝多个产业方向规划建镇,以健身休闲产业为重点。南方地区体育特色小镇种类齐全,在数量上具有优势,拥有体育赛事的小镇较多。未来南方地区会延续其既有发展路径,体育赛事仍然是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北方地区整体发展晚,且不成熟,从体育总局公布的96个体育特色小镇看,户外运动比例最大。近几年,体育项目如水上运动、山地户外、冰雪项目类小镇建设较多,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如马拉松、自行车、徒步、滑行、滑雪、攀岩、潜水等,参与的人群不断增加,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当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供给效率,在这些项目上进行投资开发建镇。北方山地资源优质,可以因地制宜,建设滑雪或者攀岩场地。此外,马拉松、自行车、徒步等都可以发展成北方地区小镇的特色项目,同时可以参考南方发展较好的小镇,例如京郊的“古北水镇”就是参考浙江乌镇的建设,这个案例是相对成功的,古北水镇现在年消费额是乌镇的两倍[1]。
体育特色小镇应该建设在邻近大城市或者拥有便利轨道交通的区域,这些地区消费人群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一些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如广西马山地区,作为我国首个攀岩特色小镇,依托天然存在的岩壁,建立攀岩学校,完善产业链,为马山村人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而大多数乡村,少有如此独特的自然环境,现阶段农村地区体育发展水平较差,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人口素质不高,体育参与意识和运动技术能力低,既无法成为较好的小镇建设服务人员,也不能成为体育技术的教授人员,因此,农村地区建立体育特色小镇相当困难。乡镇相比农村而言则不同,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镇化具有疏解大城市人口的功能,同时又能联系农村,通过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借助优势便利交通,较好的基础设施,充分吸收城市居民,为拥挤的城市提供一个人口密度低,较为休闲的生活环境。
传统体育旅游的类型一般分为参与型与观赏型两种,目前观赏型主要有观看体育比赛、训练赏等,而参与型强调轻度参与。体育特色小镇和体育旅游一样,越发重视游客的参与度,游客的参与可以是体育项目的直接参与,也可以是高科技下的感官体验以及其他形式的参与,区别于观光式的休闲旅游。未来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将是多种产业的融合,例如体育和互联网的结合,体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等。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体育特色小镇消费人群将不断增加,有体育建身需求的人群也不断扩大,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载体,未来势必会具有一定的健身以及康养功能。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规范下,大众体育素质和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因而体育特色小镇的体育健身功能、参与功能必须强化,小镇将不断向可参与性的、健身方向发展[2]。未来体育特色小镇将会成为健身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政府在小镇建设中应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小镇的建设方向,对小镇进行整体规划,以体育产业为主导,体育+旅游+多种模式融合,完善小镇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按需求供给,合理配置资源,保证资源有效供给,避免浪费[3]。在小镇的运营当中,根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保证政府引导、公共服务建设、平台搭建和资金扶持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供给侧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小镇建设并发挥作用[4]。
政府应在小镇建设初期建立评价体系,对于偏离小镇建设方向的项目,应当及时拆除整改,保证体育产业的优先地位[5]。针对现阶段小镇建设人才缺乏以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应当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一批能设计、指导、建设、管理、监督的体育人才[6],保证小镇的持续繁荣。此外,政府应当完善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为小镇的招商引资做好硬件铺垫。
政策支持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必要条件。现阶段的政策文件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体育局和体育总局发布的一些文件规定了小镇建设大致的要求,但对小镇建设的具体实践没有太大指导价值。体育特色小镇目前属于一个新兴的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模式都有得持续探索,目前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概念和模式没有特别清晰和明确,可能与早期提倡建设的体育产业基地、旅游基地相冲突。现阶段的文件大多属于全局性文件,应该针对小镇建设地区,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制定一些差异性文件,保证地区特色,减少同质性竞争力。应当严格规范要求,减少行政审批的过程,但要完善小镇进入的门槛,避免建设中条件不足的发展制约,注意同一地区小镇的独特性,保证小镇建设的质量,削弱同质化的可能,保证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首先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托,结合当地居民的体育素质,并根据当地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综合决定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思路。首先,深度挖掘小镇的历史文化和体育文化。文化的不足可能会的小镇后期发展,所以应当不断传承并创新小镇的文化。
一些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如少数民族依托于宗教,应当保持自身发展特色,发展小镇经济的同时,应当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保持民族区域特色。根据小镇的自然地理条件,近些年国外体育项目在国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以及区域民众的喜好和体育水平,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国外体育项目相结合,建立适合当地产业结构的体育形式。依据当地民族体育特色[7],通过当地居民教授,建立体育学校、举行体育项目比赛、进行文化传媒宣传,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一步形成区域特色体育名片,发展地区经济。
创新发展模式,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利用科技发展成果,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为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搭造平台。例如体育+互联网,利用数据分析,实现了小镇建设的独特方向定位,给够降低运营风险,完善小镇的各项服务。
在建设中,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对于一些地区和项目,可以让小镇参与部分管理,提高当地居民的建设积极性。在融资方面,保证资本有序介入,保证小镇投资项目稳健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引进优势企业,多元主体参与,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促进,构建多元化的平台,让资本要素充分流通,资本的流通性促进了小镇内项目、产业的更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引进开发一些新项目,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小镇竞争力,尽可能在以后的发展中,进行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