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福丽
(扬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1]中央有关文件明确提出为了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必须重视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健康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而且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处于身体发展敏感期,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增进青少年健康具有独特作用。我国在1978年颁布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要“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发展的影响是里程碑式的。因此本研究选择改革开放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改革作为研究时序和逻辑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历经多次改革,特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具有历史合理性,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和要求,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嬗变渊源为构建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奠定史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新审视体育与健康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中以往存在的难、繁、偏、旧等问题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以时间节点为序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的特点,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发展脉络和嬗变过程,并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现状和发展,对顺利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丰富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各项工作快速恢复和发展,国家走向了现代化发展道路,教育走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确轨道。人才质量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改革逐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开始逐步恢复踏上新的征程。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颁布实施。此次制定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以单个运动项目来编定体育教材,提出“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用上,以基本教材为主选用教材为辅。小学体育大纲内容分为基本内容和选用内容。基本内容由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两部分组成:体育理论主要是体育基本知识,实践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简单体操、游戏、武术。选用内容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传统、气候特点等灵活选用[2]93。中学体育内容在小学体育内容的基础上仍然分成基本内容和选用内容两部分。基本内容由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实践内容构成:体育基本知识在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各占6%。体育实践内容中的跑、跳跃、投掷在初一年级占26%,在初二年级、初三年级都占28%;队列、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在初一年级占26%,在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各占24%;球类在初一年级至初三年级都占6%;武术在初中每个年级各占8%。选用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包含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排球、足球、乒乓球、手球、游戏、游泳、滑冰和民间体育[2]556。
这套大纲重新确立了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课程目标。小学的基本内容简单易学,器材需求不多。小学第一次有了选用内容,强调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选用。中学和小学一样,各学校应以基本内容为主,选用内容作为辅助教学内容。这一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恢复和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为下一阶段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但重点还是强调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及身体健康,体育课程内容对“人”的关注体现不足。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高度统一的体育课程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改革已势在必行,现有课程教材政策的改革迫在眉睫。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1978年的大纲相比,此套大纲进行了较大修订,小学体育内容由基本内容和选用内容两部分构成。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理论部分和体育实践部分:体育理论部分内容包括了解体育运动的目的意义、体育锻炼的一般常识、掌握简单的卫生保健知识等,体育实践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田径项目、基本体操(包括简单的技巧与器械体操)、小球类、游戏、唱游、韵律活动、武术。选用内容要求根据大纲确定的编选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编选内容,主要是本地区传统的武术、健身方法及游泳。中学体育内容的编选原则是基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包含基本内容和选用内容两部分。基本内容包括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内容。体育理论知识包含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的一般知识、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及特点、体育与智育的发展等,这些内容在初中每个年级各占6%~8%。体育实践部分的内容包含田径,在初中各年级各占16%~18%;基本体操在初中各年级各占8%~10%;技巧与器械体操在初中各年级各占14%~16%;球类在初中每个年级各占8%~10%;武术在初中各年级各占4%~6%;舞蹈与韵律体操在初中各年级女生各占4%~6%。选用内容包含游戏、各项基本教材的补充与延伸及其他,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各占26%~40%,在初三年级占 28% ~50%[2]594。
这套大纲中小学编订原则基本一致,都是有基本内容和选用内容组成,基本内容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难度和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教学内容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这样便于不同地区的体育教师在执行大纲时更具灵活性。选用内容由不同地区根据实际灵活选用。小学和初中基本内容中的体育实践内容第一次增加舞蹈与韵律体操内容,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时代精神风貌。首次明确提出“终身体育”,初步有了“满足学生娱乐”的思想萌芽,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起到过渡作用。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教育体制上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在1987年中小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1988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强调加强发展学生的基础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同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由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实施。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包含基本内容和选用内容:基本内容大约占70%,选用内容(包含地区和民族、民间内容)大约占30%。基本内容包含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内容两部分:体育理论内容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简单的健康知识并懂得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好处、初步懂得体育运动中的安全知识等;体育实践内容包括小游戏、小球类、韵律活动和舞蹈、田径、体操、发展身体素质的内容、民族传统体育[2]161。初中教学内容分为基本内容和任选内容。基本内容由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实践内容组成:体育健康知识在初中各年级各占12%~14%;体育实践部分的田径在初中各年级各占16%~18%;体操在初中各年级各占14% ~16%;发展身体素质内容在初中各年级各占6%~8%;球类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各占11%~13%,在初三年级占12%~14%;韵律体操和舞蹈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各占5%~7%,在初三年级占4%~6%;民族传统体育在初中各年级各占6%~8%。任选内容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增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游泳或滑冰、各地区的传统体育内容、基本教材的拓展、其他[2]648。
此套小学体育大纲内容比1987年大纲的内容丰富,第一次设置发展身体素质内容,开始重视小学生的体能发展。初中选修内容的比重增加,教学内容时数在各年级的比例有一个上下浮动的范围,增加了灵活性。逐步加大内容的选择性,第一次将基本内容分成必修内容和必选内容,在基本内容部分更加重视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发展身体素质内容第一次单独作为一大类在体育内容中出现。这套大纲贯彻了增强学生体质的核心指导思想。和上一套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开始逐步关注“人”的发展,同时实现小学和初中体育课程内容纵向结构的整体衔接,为后续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奠定基础。但这套大纲内容仍然停留在“生物体育”的思维逻辑层面,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992年邓小平南方考察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随之我国基础教育开始调整课程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改革,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应。为贯彻落实“十四大”提出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教育发展目标,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初审稿供实验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小学体育内容由基本内容和选用内容构成:基本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的70%~80%,选用内容占全部内容的20%~30%。基本内容由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内容两部分构成。进入90年代,体育理论部分的内容比较关注小学生健康,健康知识的外延有了一定延伸,主要包括了解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的意义、了解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及一般的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简单的身心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环境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常见疾病的防治等。体育实践内容包含基本运动、简单体操、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篮球、排球、足球、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民族传统体育。选用内容比较灵活,各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水上项目或冰雪项目、本地区的民间传统项目、必修内容的延伸等[2]290。中学体育内容基本部分内容占整个教学内容的70%,选用内容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0%。基本部分的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在初中各年级各占12%~14%;田径在初中各年级各占16%~18%;体操在初中各年级各占14%~16%;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在初中各年级各占6%~8%;球类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各占11%~13%,在初三年级占12%~14%;民族传统体育在初中各年级各占6%~8%;舞蹈与韵律体操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各占5%~7%,在初三年级占4%~6%。选用内容包含游泳、滑冰、各项基本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地区性民族传统民间教材、其他[2]291。
这套大纲和前一套大纲相比,比较大的变化是小学将“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小学和初中各年级健康知识内容明显有所增加,体现对健康的重视。提出体育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逐步体现对“人”的关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田径内容有所简化,球类方面内容的选择性增加,进一步体现了体育内容的灵活性和时代性。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1998年12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明了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提出2000年要初步建立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小学内容包含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必修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基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简单卫生保健知识、知道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益处、学会关注自身健康和自我安全防护。小学体育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跑、跳、投等田径内容,队列队形、技巧、低单杠、支撑跳跃等简单的体操内容,武术等。选修内容进一步细分为限选内容和任选内容:限选内容要求每学期或每学年选1~2项球类(小足球、小篮球、软式排球),韵律活动和舞蹈可以作为上课的正式内容也可以作为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部分的内容,提倡选用游泳内容,要求凡有条件的地区开设游泳课;任选内容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主要包括具有地区特点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一些新兴体育项目、科学健身方法以及必修内容的拓宽与延展、校本体育内容等[2]356。初级中学体育内容包含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包括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两部分,其比重各占50%。必修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实践两部分内容、体育与健康知识主要包括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及一般疾病预防、体育理论知识等;体育实践内容包含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体操和舞蹈、身体素质练习等,建议身体素质练习作为随堂练习的内容。选修内容有水上运动、冰雪运动、各项必修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地区性民族民间项目及其他项目。韵律活动和舞蹈可以作为体育课的正式教学内容,也可以作为体育课的随堂练习内容[2]793。
2000年颁布的这套大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前的准备,此套大纲作为过渡性大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结构上作了一些符合时代发展的调整,选用内容包括限选内容和任选内容,初中选修内容的比重较之前大纲明显加大,增加了内容的弹性和灵活性。新兴体育项目被增加进了任选内容中。强调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为目标,更加重视健康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和文化性。体育内容开始关注地方和学校的作用,考虑校本特点。但体育内容的发展理念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各国掀起了应对国际竞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拉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目标”“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管理”等九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由此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课标》的颁布实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改革,从结构体例上完全不同于教学大纲,不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以目标统领内容“关于学习结果的纲要”。《课标》的目标结构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到各领域目标到水平目标再到每个水平目标的内容标准。《课标》分成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了四个学习水平段,即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2001年《课标》中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内容主要关注体育态度、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主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掌握运动技能以及在不同项目和比赛中应用相关运动技能,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发展必要的体能,重视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塑造正确的身体姿势等;具有关注身心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形成自尊、自信和坚强的意志,知道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学会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体育品质等[3]。
《课标》在实验区试行的基础上,2005年左右已基本取代之前颁布的大纲。《课标》以目标统领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充分发挥课程的灵活性。不再规定每学年、每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给体育教师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体育教学过程在达成《课标》目标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可以自主设计和构建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课标》以体育功能确定学习领域,突出健康目标,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课标》是对原有教学大纲的突破,显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同时与同时代的国外课程改革趋势趋同,但评价的可操作性有待完善。
经过10年实践,201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2011版课标》在《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课程内容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构成。学习领域由原来的五个领域减少为四个领域即将原来的心理健康领域和社会适应领域合并成一个领域。《2011版课标》依然沿袭《课标》中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水平划分没有变化,仍然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划分成四个水平段。《2011版课标》目标层次结构构成是领域目标到水平目标再到内容标准,每个内容标准后面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是在《课标》的基础上增加的内容。《2011版课标》四个学习领域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并能体验到运动成功与乐趣,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学习运动技能的方法,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安全防范的能力;掌握一般的保健知识和增进健康的方法,重视身体正确姿势的形成,增强体能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在小学阶段运动参与领域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运动兴趣,引导小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中的愉快体验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运动技能领域注重通过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发展基本运动能力。身体健康领域主要是引导小学生懂得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重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主要是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学会交往等优秀品质。初中阶段运动参与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运动技能领域关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逐步增强,提高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通过不同运动项目和运动技能的学习逐渐发现自己的运动兴趣和运动特长,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增强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的应用能力,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身体健康领域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了解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并自觉抵制,懂得良好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初步学会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掌握简单体能水平评价方法等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责任心[4]。
《2011版课标》具有较大变化的是五个学习领域减少为四个学习领域,但依然沿袭《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四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内容相互依赖,更加重视内容的整合。在内容标准后面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的内容。指出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性评价而不是甄别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水平、能力和个性的机会。鼓励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参加评价,这些体现了对评价的重视,增强了体育课程具体实施中评价的可操作性。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此背景下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并有各自的概念和内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素养构成[5]。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一脉相承。运动能力由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构成。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指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远离肥胖,抵制不良嗜好,学会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重视运动疲劳的恢复,保持良好心态,提高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体育品德指通过体育活动形成的价值观和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并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在掌握运动能力的过程中,形成健康行为习得体育品德,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互相影响,具有内在关联性[6]。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领域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新命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体育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应关注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这也是世界课程发展趋势。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应重视四个学习领域的整体性,发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四个学习领域可以划分成两条主线:一条是身体活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身体活动主线主要是运动参与领域和运动技能领域,健康主线主要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领域,健康和运动技能同等重要,相互联系。每个学习领域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达成课程目标,尤其是身体健康领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应通过运动参与领域和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达成领域目标。在重视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同样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内容,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运动技能学习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载体[7],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掌握基本的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习得体育品德,运动技能是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学习的载体。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来设计,以契合新时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应该把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置于课程中心的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应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运动项目。以往体育教学大纲主要是以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为主,对于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体系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由成人专家设计的教学内容体系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体育教学内容成人化竞技化倾向比较严重,不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没有成功体验和运动乐趣[8]。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期,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自然本性,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学习,引导中小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对动作的技术细节和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必过多苛求。小学阶段主要是学习基本运动技能,初中阶段在小学体育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体育内容的学习,了解多种基本技能并由此发现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形成专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应该使学生能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体育、蕴含体育,也离不开体育。体育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提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重视健康教育这四个建议。体育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要保证一定课时数的健康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生活经验等,提高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虑不同地域条件、安全、季节、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元素。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难发现,每一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都有其时代合理性。当前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应贯穿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始终,义务教育阶段应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与这三个方面对应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因此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考虑这一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习什么,需要学习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生达到的体育课程目标的程度和所学内容的特点划分学习水平,是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水平目标是预期某一水平的学生在每个学习领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如美国虽然不同版本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划分方法有差异,但都划分了学习阶段:1995年版的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段平均划分学习水平,其中1~2年级相当于水平二(幼儿园为水平一)、3~4年级相当于水平三、5~6年级相当于水平四、7~8年级相当于水平五;2004年版的课程标准将学习水平调整为三个,即1~2年级相当于水平一、3~5年级相当于水平二、6~8年级相当于水平三;2014年版的课程标准力求和学校教育系统中学校的学段设置保持一致,将学习水平调整为二个,即水平一为小学阶段(K~5年级)、水平二为初中阶段(6~8年级)[9-11]。我国《课标》《2011版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划分为四个学习水平。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2011版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运动能力、形成健康行为、培养体育品德的要求,设计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