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广州大学 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中国现代五项运动协会,北京 100049)
竞技运动的开展,始终是在运动项目的平台上组织运行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120多年来,竞技方式日益丰富,运动项目逐渐增多。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现代夏季奥运会设有田径、举重、摔跤、自行车、击剑、体操、射击、游泳、网球9个大项,计43个小项;2016年里约奥运会增至28个大项、306个小项;而定于2020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将增至33个大项、324个小项。
现代运动竞赛是高度集约化的社会活动,由相关部门、单位组织进行,不同国家、地域、单位派代表参赛。如何组织开展竞技运动,如何选派优秀运动员代表参赛,如何有计划地培养竞技选手,一系列管理问题明确摆在了竞技体育组织者的面前。随着竞技运动项目的增多,竞技运动项目管理的规模不断扩大,竞技运动项目训练特点的多样性更加彰显,与社会各个系统的联系与交流也更频繁。由此,在不同组织层级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对众多竞技运动项目实施分群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分群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与方法体系。通过分群管理追求对竞技运动项目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高效率管理,并实现竞技运动项目间的综合协调与竞技资源的优化使用。
为对众多竞技运动项目实施分群管理,首先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分群。项群训练理论是以竞技运动项目分类为起点建立起来的运动训练理论[1]。
依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对一个系统的构成部分进行不同的分类或分组。而分类依据的确定,又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不同维度有着密切的关联。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依运动训练的不同场所,或依参与比赛的人数,都可以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建立各自的分类体系。
对应于竞技运动训练,则应根据实现训练、参赛目标的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分类体系。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群,自然要根据竞技体育的目标进行。竞技体育的直接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在竞赛中的表现和展示,所以,应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培养与表现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要素,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分组。
根据不同分类体系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中的适用范畴和应用价值,项群训练理论选择了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项目动作结构及运动成绩评定方法3个标准,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项群体系。这一体系整饬了竞技运动项目的内部结构,有助于实现对多类运动项目的统一战略目标设计和统一资源配置。经过全面比较,我们选择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建立的分类体系作为分类管理的首要依据[2]。
当然,有些项目对场地、气候、器材等条件有着特殊的要求,分群管理时也必须予以考虑。如速度滑冰与花样滑冰虽然各属不同项群,但都必须在冰上练习和比赛,所以,在管理上就会要求统一修建冰场、置办制冰设备及其他专门设备。水上、游泳、雪上项目也是如此。因而在有些情况下,有必要按练习场地条件来组织分群管理。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运动项目协会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双组织平行管理模式”。随着运动项目协会社会化和实体化改革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以篮球、足球、网球等为代表的运动项目协会的职业化与实体化运作,是对现有双组织平行管理的改革尝试。
从运动大项层面上予以判别,当前国家体育总局的22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中,既有单一项目的管理中心,也有多个项目的管理中心。
3.1.1 单一项目管理中心
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各项目,考虑到职业化程度、管理规模与成本、普及程度等原因,均由单个项目的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管理,属于单一项目管理中心。
田径和体操也都是各由一个运动中心(协会)实施组织管理,但其所属小项甚多。在奥运会比赛中,田径运动包括48个小项,有的比速度,有的比力量,有的比耐力。虽然运动技能也很重要,但总体上看,都是以体能为主导竞技能力的运动项目,同属体能主导类项群。从比赛成绩评定的维度看,都属于可测量类项群。体操运动所属各分项包括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蹦床、健美操、技巧、街舞等分项和更多小项,在竞技能力结构维度上都属于技能主导表现难美类项群,在比赛成绩评定的维度上,又都属于评分类项群。所以,田径与体操这2个运动项目尽管所属小项繁多,而在运动大项层面,仍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国际国内都由一个运动协会管理,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体制中,也顺理成章地各自建立单一项目的管理中心。
3.1.2 同群多项管理中心
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体制中,同群多项运动管理中心为数众多。例如:管理技战能主导类2个隔网对抗性项目的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管理2个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目的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管理心智能主导类多个项目的棋牌运动管理中心、管理2个技战能主导类直接对抗性项目的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管理技战能主导类多个同场对抗性与轮换攻防性项目的手曲棒垒球运动管理中心等。
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进行分类,游泳、水上、冰雪等众多比赛项目是有明显区别的。游泳大项中,有体能主导类不同距离的竞速较量,有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跳水和花样游泳,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水球。但由于这些项目的专项训练和比赛都离不开泳池,所以,考虑到训练场地等环境条件的限制,统一归属于游泳运动管理中心。
同理,依照运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这一分类标准,数量众多的冰上、雪上比赛项目(分项、小项)也都分属不同项群。如大道及短道的速度滑冰、不同距离的越野滑雪、高山滑雪、钢架雪车等项目应属体能主导类竞速项群,冰球、冰壶等项目应属技战术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花样滑冰、各种雪上技巧项目,应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但考虑到这些项目对冰雪气候、场地的特殊需求,便一同归于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管辖。
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则围绕着“水”这一特定运动场所,对赛艇、皮划艇等体能主导类竞速项目、摩托艇水上飞人、冲浪等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等统一管理。
如果从运动场所视角提出分类标准,游泳、水上、冬季等运动管理中心都应归入同群多项管理中心之列。
3.1.3 异群多项管理中心
由于历史与客观的原因,有些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统辖着几个或多个异群的运动项目,如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和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
在前苏联运动项目管理体系中,多年来区别于田径的俄语名称“轻竞技运动”,习惯于将举重摔跤柔道击剑等项目统称为“重竞技”运动。这一并不准确的术语在我国亦沿用已久。在20世纪90年代组建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时,便成立了“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几经调整,现有的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包含了体能主导类的举重和技战能主导类的摔跤、柔道,在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自行车与击剑也是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截然不同的2个项目,在场地、器材等方面也没有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由同一个机构实施统一管理缺乏有力的依据。
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攀岩、冲浪、滑板等项目纳入,我国在冬季奥运会项目上的相对落后与整体发展的不平衡,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在北京举办,以及我国冰雪运动突破的诉求,都非常明确地指向了多个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队伍建设。为了解决备战2020和2022夏冬2届奥运会多个项目运动员队伍严重短缺的问题,有关管理部门组织了跨界跨项选材。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多名中国选手首获平昌冬奥会雪车、钢架雪车和女子跳台滑雪的参赛资格。近年来,我国在攀岩、冲浪、滑板、小轮车等极限项目上通过跨界跨项选材,组建了多支队伍,开始了东京奥运会的备战之旅。
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着特定的要求。为新建竞技项目快速组建参赛队伍,从具有相似竞技特点和训练要求的其他项目队伍中选拔可用之才转项训练,无疑是一条捷径。项群训练理论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就是说,从同一项群或相似项群已有优势项目的竞技队伍中,选派部分运动员转练新的竞技项目,通过同群(或邻群)竞技体育人才流动,有助于新建竞技项目队伍的建设与成长[3]。
立足于项群训练理论予以审视,目前我国运动项目中心或项目运动协会管理机构的设置,大多数是合理的。但其中也有部分异群多项管理中心的项目组合,不利于更有效地组织训练工作,不利于更有效地使用训练资源。相信可在组建单项运动协会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
同一项群的不同项目在竞技特点、训练要求等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4]。因此,在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运动训练过程的监控、运动竞赛的组织等方面,均便于开展同群不同项目的训练方法、手段、安排等的迁移和创新,相互吸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训练理论与技术方法[5]。例如,长距离游泳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特征,与冬季项目的长距离滑冰、越野滑雪与夏季项目的中长跑、赛艇相似,所以我国优秀长距离游泳选手孙杨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很值得其他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参考和学习。又如,我国举重运动员在发展最大爆发力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投掷运动员结合专项需要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根据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的不同需要,人们可以选择所需视角,从不同维度、依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项目分类。例如,依不同竞技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大赛中的参赛成绩,可将其划分为“优势项群”“潜优势项群”和“待开发项群”[6]。依参与比赛战术行为的人数,可划分为“个人战术项群”“双人战术项群”“多人战术项群”等。再如,根据政府或协会工作的需求及统一的战略目标,依管理模式、资源配备的不同,可划分为奥运项目管理及非奥运项目管理,等等。从多维视角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分群,进而根据运动训练和参赛的不同需要,组织实施分群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一项群的众多竞技运动项目中存在的集束性特征,为实施集成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在分属不同管理机构管辖的同群项目之间,在具备协作条件的领域推进实施集成管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益。
协调资源配置指的是在项群集成管理模式下系统化地合理安排资源。比赛特点的相似性,使得同项群的多个运动项目有可能使用同一资源。这就需要在单个运动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从项群集成管理主体的系统视野出发,在不同项目之间合理调配资源,实现运动竞技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从国家、地域、单位等不同层级,对众多竞技运动项目实施分群管理,有利于协同配置竞技资源,有助于促进同项群不同项目间训练方法的迁移和创新,是对竞技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与发展的有益探索。
项群训练理论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群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并在竞技运动管理的实践运作中,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