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踏脚舞发展面临的困境及破解对策

2018-11-26 04:39闫学锋唐东阳
运动精品 2018年3期
关键词:回族竞技民族

闫学锋 唐东阳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踏脚, 又名“弹腿”, 起源于东汉,后经丝绸之路流传到陕西回族民间,随着陕西回族移迁到宁夏泾源县的园子村这项运动得以流传下来。这项运动是宁夏回族泾源县院子村所独有的,后来演变成为一种舞蹈——踏脚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踏脚舞是一项既能健身的民间舞蹈运动又能攻防的格斗术,强调腿脚和全身协调配合。基本步伐包括踏、平踏、后转、前转、扫腿裹腿、连环转和后关门等十余种动作,踏脚舞的比赛方式可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以踏和躲为主要进攻和防守的运动。在回族特有的“开斋节”、“礼尔节”以及“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里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踏脚舞通过肢体动作展现了回族同胞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场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和体育科技飞速发展使得竞技体育迅速崛起和休闲体育的大众化。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否能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一方面,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度聚焦在竞技体育的革新和新型休闲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受自身的限制和从事人群较少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正处在消亡的边缘。宁夏回族特有的踏脚舞亦是如此。踏脚舞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奋斗史,当今时代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又要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宁夏社会科学回族伊斯兰教研所所长马平建议,应当建立全国性的回族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为回族文化遗产保驾护航[2]。

1 踏脚舞目前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1.1 踏脚舞目前发展的现状

据当地年长的村民介绍,以前整个村子有800余人会跳踏脚舞,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是中年人,每逢重大节日活动人们会在月光下集体舞蹈,妇女们为舞者加油呐喊,节日的喜庆氛围拉近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1989年,在第四届自治区民族运动会上,踏脚舞被列为表演项目,获得表演类金奖。之后,在第四、五、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金奖两次、银奖一次。2007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民运会上,又将作为少数民族回族唯一的舞蹈在开幕式上表演。宁夏也确定其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的表演项目。而现在节日里很少会有踏脚舞的表演,除了村子里有极少数老年人会跳踏脚舞,年轻的一代几乎没有人会跳踏脚舞,生活节奏的变化使得很少有人去关注传统踏脚舞的发展。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踏脚舞有必要被重新审视,保护和传承踏脚舞迫在眉睫。

1.2 踏脚舞目前发展的困境

踏脚舞是地处西北偏远地区泾源县园子村所独有的民族舞蹈,在泾源县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不景气,踏脚舞不能更好的吸引社会大众对其自身的关注度。踏脚舞是当地回族同胞特有的民族体育,发展空间狭窄。当地教育资源的缺乏还不能使踏脚舞完全进入学校作为普修课程开设。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踏脚舞持续传承就必须要创新。对待新文化不能完全抵触,也不能全盘吸收,在踏脚舞中融合现代元素使其更好更快地走出困境,持续发展。

2 造成踏脚舞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

2.1 踏脚舞自身的发展缺陷

从技术动作上讲,踏脚舞对练习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练习者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比如平踏和后转踏中要求练习者的支撑腿脚踝外展、髋关节充分展开,支撑腿的稳定性和发力脚与支撑脚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在比赛中全身协调一致性的良好程度起到制胜因素。没有更好的机会进攻、当对方主动进攻时,就要做到眼手并用,快速躲闪对方的进攻寻找机会在防守中反击。其次当下健身运动的趣味性和时尚性掩盖了动作结构较为单一的踏脚舞,同时踏脚舞这项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除练习者身体条件达到要求外,还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可避免不必要的受伤,又能保证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2 过分重视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限制了地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讲,竞技体育的崛起和新型休闲体育的大众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运动观念和远动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国家对竞技体育技术动作的创新、远动员技术装备的研发、运动员体能的保障以及体育科研团队的日渐成熟使得竞技体育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展现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水平。所以我国实行“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国家资源为建设竞技体育服务。国家将更多的资源倾向于竞技体育的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进程中。这样一来导致了国家支持支持非物质文化传统体育的力度有所下降,地方民族特色体育更是如此。同时大众对新型休闲体育项目的青睐达到了新热潮,随着瑜伽、高尔夫、蹦极等多种西方体育的引入,家长对孩子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也是热衷于新型项目,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和本质意义。

2.3 人们盲目追求时尚运动的观念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愿意去当下时尚的健生场所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而达到健身的目的,对于年轻的一代更是如此。据当地村民介绍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踏脚舞在村里非常流行,深受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喜欢,即便没有固定的场地和形式以及音乐伴奏。现在会跳踏脚舞的人越来越少,有些会跳的外出打工,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去了解这项民族特色运动。人们早已对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家长对孩子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也是热衷于新型项目,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和本质意义。总体来说,新世纪的年轻一代喜欢大众化和新鲜感的运动,以致于新型休闲体育的时尚性掩盖了踏脚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踏脚舞本身就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发展,大众的主流趋向于新型的休闲运动,因此踏脚舞日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再正常不过了。

3 踏脚舞发展困境的破解

3.1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重视踏脚舞的发展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制定了《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但仍然不能有效地促进踏脚舞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管理层应该把踏脚舞高度重视,制定相关可行性方案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踏脚舞。政府应高度重视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引导传统民族体育积极舆论[3]。对于回族同胞而言,他们独特的踏脚舞代表着本民族的特色文护和特色风情。积极发展和重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开展踏脚舞的活动,让广大社会参与并了解这项运动,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发展和促进民族大团结。踏脚舞是集舞蹈、武术为一体的运动,除了具有竞技性之外还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踏脚舞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能当西方新型运动的引入而淡化了踏脚舞的存在,相反我们更加要大力度的保护和发展特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当地政府可将踏脚舞纳入市运会、民运会等正式赛事,积极发展申报国家比赛项目,通过比赛的交流使大众对踏脚舞有更深刻的认识。当地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在民间开展踏脚舞的建设力度,积极呼吁当地居民起模范作用,在重大节日活动加强对踏脚舞文化价值的宣传。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汉族的传统体育“和而不同”,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与全球文化“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价值的重压特征[4]。

3.2 保留踏脚舞风格的同时融合现代元素

踏脚舞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地域性和历史性等多种社会功能,独具特色的回族踏脚舞代表着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随着新时代新型运动项目的引入,大众在民族传统体育和休闲体育二者之间的选择严重失衡,很少有人关注踏脚舞的存在,年轻的一代显得尤为突出。踏脚舞是由格斗演变而来的,对初学者尤其是小学生而言学习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文化踏脚舞的同时更加注重踏脚舞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让民族特色体育运动持续传承就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大型赛事以表演和比赛的形式引入踏脚舞。在踏脚舞原有的动作基础上加入武术格斗的基本腿法和步伐作为竞赛动作,通过动作结构的改进提升动作的难美性。同时在表演项目中可融入舞蹈的基本动作使踏脚舞更具有观赏性,在比赛和表演中通过改进技术动作使具有民族气息的踏脚舞持续传承,在比赛中借助媒体进一步宣传踏脚舞。刘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特定的场域传播和推广是可以传承的[5]。政府加大健身设施建设的同时把踏脚舞发展成为当地广场舞推广,选取具有回族民族特色的音乐作为伴奏,使踏脚舞以新形式持续传承。

3.3 大力推进踏脚舞进校园

踏脚舞早在1991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2004年踏脚舞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银川十中等中小学在继承传承的基础上将其改编为学生特色课间健身操[6]。尽管这些措施和改革为发展踏脚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广度上讲踏脚舞在学校和社会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当地教育部门也应该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支持踏脚舞的发展,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加强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队伍建设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第一,在当地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把踏脚舞作为体育专业学生的普修课程,当代大学生为保护和发展踏脚舞率先起到引领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对教育资源重新分配,师资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完善,加大保护和传承踏脚舞的力度。第二,在当地回民中小学开展踏脚舞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的学习,以课间操和体育兴趣班为主要推广手段,学校可成立社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踏脚舞的兴趣,普及踏脚舞的理论知识和文化背景。

4 结语

保护和发展踏脚舞,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优秀品质。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我们在吸收新文化的同时不能抛弃我国几千年来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只有传承和保护我国的特色文化,国家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

[1]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词典[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潘从武.国内外专家研讨回族非遗文化传承[N].中国文化报,2010(5).

[3]马抒情.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C].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7:61.

[4]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14(8):5-9.

[5]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C].2014:132.

[6]高素娥.宁夏回族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2):108-111.

猜你喜欢
回族竞技民族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花与竞技少女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