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问题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对于阅读教学问题设置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意义重大,是个很好的研究角度。
一、“主问题”的内涵
“主问题”这一概念,是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首次提出的,在他的研究中提到,“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精练的概括性。教师在研读课文后,结合作者写作意图和自己的文化修养,对文章深度理解后,提出的“主问题”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主旨,对课文的理解起到关键性作用。
第二、可探究性。新课标标准倡导探究式教学,所以“主问题”一定是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仿佛具有牵引力,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内在的逻辑性。阅读教学中会涉及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之间应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主问题”的设计
1.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然后针对这些目标提出相应的“主问题”,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目标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比如《满山的灯笼火把》,重点就是体会作者危难之中的坚强、勇敢,冷静、自救,以及对亲人乡亲救助的感激之情,可以提出“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些情景让你感动?为什么?”这三个问题一方面理清了故事发生的脉络,另一方面通过聚焦感动的情景,体会作者各方面的性格和情感细节,达到了教学目标。
2.根据文本体裁设计问题。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接触了写景散文、写人、写物的记叙文、叙事文、说明文、诗歌(古体、现代)以及童话故事、传说、剧本。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的行文特点,有着类似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依据文体来提主问题。
3.根据不同的阅读阶段设计主问题。初读阶段:课堂阅读教学中,导入环节之后,“主问题”的设置为学生初读课文的体验,是学习文本的起始阶段。比如,在执教《惠崇<春江晓景>》和《游园不值》时,在揭题阶段,我在让学生交流自学课文的感受时提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观察和想象写作的手法,这首诗中也有体现。读完诗,你发现哪些是作者真实看到的?哪些是作者的想象”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大意。
精读阶段: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的“主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揣摩、深入品读关键片段里面的字、词、句,来体会文本的内涵、思想情感、写作艺术,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精读阶段的主问题是阅读教学流程中的高潮階段,黄金时间。精读阶段应产生一系列主问题,以引起师生对话,激发学生探索,带动小组合作,进行说话、写作的课堂训练,教师准确总结等。
过渡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两个学习任务的衔接之处,主要由老师牵线为主。
总结阶段:在阅读教学接近尾声,我们需要对所学所感进行总结、延伸和拓展。这时提出的问题多类似于“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以后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三、设计“主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本教学目标应与“主问题”的设计有机结合。
首先,“主问题”的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问要启发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落实目标要求,掌握知识,升华情感。其次,“主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拓展和生成,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思维发展,不仅学到位,且能灵活应用于生活实践。
2.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课堂是活的,有各种情况发生;教学中应见机行事,活学活用,处理好教师预设和学生生成的关系,教学目标和语文素养的关系,教师自身成长和“主问题”设计的关系。
3.老师要功在课前,才能精在课上。问题的有效设计需要老师自身的高瞻远瞩,对教材和学情的把控,必须提前统筹设计,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考虑,分清主次,以高屋建瓴之态,统筹把握,深度挖掘“主问题”的设计,以点带面,潜移默化,由浅入深,以期达到阅读课堂活泼有序、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自我成长提升的良好局面。
杨磊,河南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