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念,“自”是指自主、自立、自觉和个性化的行为,“能”是指功能、动力和智能等。“自能”强调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仅有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还要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读写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写作的自能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的追求,本文结合毕业年级作文教学谈一下如何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促使学生爱上作文、积极主动的写作文。
一、利用教材文本,指导写作技巧
徐栋老师曾指出:“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应该 善于提炼并发掘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努力的方向和成功的體验。”教材的文本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资源,是学生写作的第一范本,更是教师传授写作技巧的最佳参照物。例如,鲁迅的《故乡》就是一篇典型的写作范例。从这篇文本开头凄凉的景物描写,到文章结尾处主人公月下海边地瓜图的梦想,让学生明白了作文写作中以景衬情的写作技巧;从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学生学会了作文写作中对比的运用;从“圆规”杨二嫂的尖利语言,学生掌握了写作中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从“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学生学会了作文写作中言简意赅的开头写法。这些作文写作知识点的归纳指导,发挥了以读促写的作用,促进了文本写作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自助建构。
比如在教学《写好文章的开头》这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鲁迅的《故乡》作为范本。《故乡》的开头仅仅用了23个字,却饱含了丰富的信息:首先交代了作者回故乡的季节是冬天,为第二段描写荒凉、了无生气的故乡做了铺垫;其次交代了远离故土的时间“相隔二十多年”,突出时间的久远,为后面写故乡发生巨大变化也在情理之中,也为后文抒发故乡既失望又希望的复杂情感埋下伏笔;再者没交代两千余里路途,也突出了路程之远,由此能够感受到对故乡的思念之深,更有力地烘托出“我”见到故乡时的失望、惊诧和伤心。学生通过读开头、品开头、写开头、改开头等一系列的读写活动,明白了开头描写简单并不代表内涵不丰富,并为学生能自主的写出有创意的言简意赅的开头做了很好铺垫。
再如指导学生对整篇文章构思的时候,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模仿课本中的写作手法。如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散文以总分式结构,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上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文章。就可以指导学生以《秋》《家乡的冬天》为题仿写。学习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可以安排学生以《我的家乡》或《我的学校》为题进行仿写。要求按逻辑顺序或空间顺序说明,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达到迁移目的。当然,仿写文本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教师只要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可以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二、借助体验活动,唤醒写作灵感
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往往选材单一,无非就是家庭、学校,写作内容选材大多是亲情、友情、师生、自然的启迪,亲情多写父母的关爱,友情多写同学间的别离,师生情大多写教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自然的启迪大多是考试失利,语文教师在批阅作文的时候往往是从开头就能猜到结尾,没有一点曲折、悬念。导致文章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单一,导致无话可说。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发挥体验的作用,借助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唤醒学生的写作灵感。
学生的体验活动主要分为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包括学生的媒体体验、阅读体验。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观看一些有意义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电视节目,例如《中国古诗词大会》《感动中国》《新闻联播》。毕业年级的学生阅读时间已经被作业和课堂挤压的所剩无几,他们在周末一般愿意看一些文艺类节目和新闻类节目,这样学生既可以达到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又能起到周末休息的作用。如近期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学生在周记自觉主动的积累写作素材,再者,最近《新闻联播》中的美贸易摩擦,学生也是非常感兴趣,主动寻找中美贸易摩擦的内在根源,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除了情感体验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生活体验。“自能”作文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使作文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选取素材,让作文素材在生活中形成,从而实现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多创设生活情境,巧妙链接生活,放手让学生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体验生活,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写作的想象力,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面对毕业年级学习任务重,课时紧的问题,我努力把课堂向课外延伸,设计各类学生生活体验活动,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自主体验,以自主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表达。例如,可以设计让学生在周末选择半天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参观,帮助父母工作,从而了解父母从事这项工作的意义、年限和感受,写一篇《与爸妈一起工作的一天》,今后学生写生活体验类作文就比较从容了;再如,可以倡议学生把家里的废旧衣物、书籍等捐出来,邮寄出去,了解当地孩子贫穷的生活状况,运用对比的写法,写一篇《我与他们》,学生的社会体验类文章就锻炼了;还可以开展半小时游校园活动,观察校园的风景,运用联想等写作手法,写一篇《校园春色》,这样学生的风景类文章就得到了练习。
活动体验就是引领、促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书籍,发现生活,感受生活,活动体验作文就是唤醒学生写作灵感的有效方法,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能”写作。
三、感受成功体验,激发写作动力
写作动力属于写作心理的范围,当语文课堂上提到写作,大多数学生往往面露为难之色,排斥、担心、厌恶、焦虑,这是学生写作心理的外在表现。长久的保持写作兴趣需要让学生时时刻刻体验到习作带来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功。
据调查,毕业班的学生60%喜欢写自由作文,例如日记、随笔之类的作文。作文其实就是说话的延续,学生喜欢写自由作文,就是把经验范围内的事物作为材料,由此可见,学生不是不喜欢写作,只是不喜欢考场作文,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作文题目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希望教师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意愿出发,制定考场作文的题目。
例如,2017年山东潍坊中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戶外行走时,我们有时会遇到顺风,有时会遇到逆风。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即使风力一样,也往往感觉逆风比顺风更大。顺风时,即使感觉不到,它也一直在推着你。
生活中,顺风如同好运,人们往往会忽略它,高估自己;相反,逆风堪比霉运,人们往往会放大阻力,甚至会选择逃避。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我们大致可理解为人生难免会遇到顺风和逆风的时候,但是不管处于哪个阶段,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不能因为处于逆境而自暴自弃,也不能在顺境中忘记自己的目标。这个中考作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紧扣顺境和逆境来写、紧扣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写,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作文就能得高分,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些成功的体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克服不愿意写、不想写作文的心理。
其次,批改作文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让学生体验到被赏识的快感。针对作文的批改,应该分为“通”与“不通”;“好”与“不好”。字词用的适合就是作文的“通”,篇章组织的条顺也是作文的“通”;自己抒发的文字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就是“好”,自己抒发的文字和自己的思想、环境一致就是“好”。孔子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如此。对于那些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要用“好”来评价,对于那些写作能力弱的学生我们要用“通”来评价,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作文优秀的优异者,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佳作,或者把作文打印,张贴在布告栏供大家阅读,甚至可以向杂志社投稿。对于那些底子薄弱的学生,可以选取片段进行阅读,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进行面批,指出优点和缺点,帮助学生写升格作文;建立帮扶小组,请优秀学生指导薄弱学生,促进写升格作文,通过实验,学生更喜欢写升格作文,因为这样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因此,优秀者更爱写作,薄弱者不怕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被激发,写作信心得到提升。学生的写作就能从自觉转向自发,从畏惧走向热爱。
作文是语文中考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毕业年级学生来说,作文写作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个人情感的抒发上了,而是成为他们命运的得分工具。毕业年级作文教学只有解决以上问题,才能促使学生从“害怕写作、随便写作”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走向“自立、自理、自发、自省”的自能写作。
刘丽君,辽宁建平县黑水联合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