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体育励志电影内在文化价值探骊

2018-11-25 20:17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

张 雷

(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安徽 蚌埠 233000)

电影作为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不仅能生动反应社会现实,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同时还是向外界传递文化的有效途径。工业文明催生的电影文化已经取代了前工业时代舞会、俱乐部等主流社交生活方式,被中产阶级所钟爱。到了后工业时代,电影已经成为普通民众通过微缩、虚幻的影像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手段。Pearson等人根据历史定量研究发现,美国在1930至1995年间摄制了590余部电影[1]。体育题材电影是美国电影的重要构成,在向社会传达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向民众灌输强者生存、自由平等、团结竞争等民族核心价值。从另一层面来看,电影作为一种强大有效的宣传平台也积极地影响了美国的体育文化,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电影依据直观生动的展示有效说服、引导民族参与到体育中,从而提升了美国社会的体育氛围,而这又称为体育题材电影孕育的基础。体育中所蕴含的平等自由、个人主义、团队合作、竞争对抗等价值理念正好契合了美国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体育精神恰好符合了“美国梦”的内涵。因此,研究和探索美国体育题材电影对实现中国的体育、文化强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

1 美国体育题材电影的类型与盛行的原因

1.1 美国社会流行体育项目是电影热衷的题材

美国是一个崇尚强者的国度,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强者文化在美国社会中备受推崇。这种文化是开疆扩土实现美国梦的先决条件,对强者的歌颂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主流题材。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西方社会形成了男性阳刚美的审美观,推动了现代健美运动的发展。雄健、阳刚的硬汉形象深深影响了美国的电影文化,至今美国电影男主角大多按照这一模型铸造。

美国的体育电影一直以其主流的体育文化为题材库,这样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关注度。拳击一直被认为是美国人民族性格与奋斗精神的代名词,充满暴力、血腥、原始基因的拳击可以视作是古罗马角斗文化和拓荒时代的决斗文化的延续。当今拳击是美国职业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体育项目之一。拳击题材的电影有《洛奇》(Rocky)系列、《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包括近些年衍生出来与之相似的综合格斗类电影《永不退缩》(Never Back Down)、《勇士》(Warror)等。叛逆创新的美国社会对橄榄球运动极度痴迷,这种标新立异的体育文化是美国最著名的文化之一。查尔斯·亚当斯(Charles Adams)称,橄榄球能够“培养男孩的那些品性,保证盎格罗·萨克逊人种保持在历史中的优越性”。美国的橄榄球题材电影不胜枚举:《胜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追梦赤子心》(RUDY)、《冲锋陷阵》、《重振球风》(Remember the Titans)、《弱点》(The Blind Side)等。享有篮球国度之称美国也催生了诸多篮球题材的电影,《卡特教练》(Coach Carter)、《光荣之路》(Glory Road)、《单挑》(He Got Game)等。还有许多以国球“棒球”为题材拍摄的电影。诸如《点球成金》(MONEY BALL)、《扬基的骄傲》(The Pride of the Yankees)、《42号传奇》(42)、《心灵投手》(The Rookie)等。

美国体育电影的叙事形式在时间、空间、事件上维度越来越宽泛,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征:在人物层面上,体育电影的主人公大多缺乏成功的条件。三十多岁的餐馆女服务员;种族隔离制度下的黑人;暴力街头的篮球少年;监狱中的罪犯;退役落魄的摔跤手等。在外人看来根本不具备从事竞技体育的条件,更无从谈成功。电影编剧在地点的选择上突破的体育的范畴,学校、监狱、街头、家庭等都成为美国体育电影叙事的场所。在事件上大多采用较为一致的模式,主人公通过自己拼搏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1.2 体育裹夹着美国社会长久以来奉行的信条

美国精神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步入后工业文明的美国民众被物欲、性欲、贪婪、仇恨等元素所吞噬,曾经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勇敢创新、种族融合、敬畏上帝等价值观不断沦陷。美国电影界一直在寻求恢复旧有的文化体制,体育题材所彰显的公平、竞争、努力等理念正契合了这样的需求。公平是体育的精髓所在也是美国社会所追寻的终极目标,缺失了公平的体育无法开展竞技,而缺失了公平的社会则会陷入混乱。把握平等的机会,通过不懈努力击败对手实现自我价值是西方竞技体育所推崇的,这也正和“美国梦”宣扬的价值观一致。另外,种族问题是美国这一移民国家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其最敏感的话题。但是时代的发展让原来“民族大熔炉”蜕变成为“民族大拼图”,种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越发尖锐。如何协调种族间的关系是美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在这一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例如,南非的种族问题在橄榄球赛场得到化解。所以,体育电影中常见对种族问题的关注。此外,体育竞赛中的拼杀也涌现出了诸多孤胆英雄形象,这也是美国文化所倡导的。另外,体育还是一条人生成功的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让贫民窟的孩子远离毒品、犯罪,接受高等教育,成就美满人生。这些美国社会所追寻的真善美元素在体育励志题材电影中随处可见。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体育励志题材电影作为一种“开源”化的媒介模型,能够合理承载、兼容社会所需要的主流价值,并通过强大的宣传模式有效输出,荡涤颓废的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叙事手段来看,体育励志题材电影大多采用平衡、打乱、重新平衡的模式,这与体育训练的超量恢复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从价值来看,美国社会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在体育电影中能够得到浮夸地放大和加粗,在狭隘的时间下得以重点阐释。美国体育励志题材电影凭借生动的叙事手段和对人性接地气的描绘让观众感动的同时,还能促其思考人生的价值和规划,从而让社会的发展走向积极、进步。

2 美国体育励志电影内在多元文化价值审视

2.1 阐释公平、正义、自由的骑士精神

最初的一批清教徒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这篇荒蛮的大陆,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所信奉的价值体系。在《五月花号宣言》中写出了他们对自由、公平、正义的渴望。这批拓荒先驱渴求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打造出心中的天国王朝。文艺复兴运动让西方世界认识到了人性的价值,人人生而平等。这些清教徒认为上帝会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子民,指引他们去拓荒,用汗水去打造心中的梦想。广袤的北美大陆蕴藏的丰富资源为每个到来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成功机会。而体育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平台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公平世界的憧憬。在赛场上没有种族之分与权贵之别,只有在威严裁判严格的执法下展开公平的竞技与对抗。自由精神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所在,这里所谓的自由是一种边界内的“自由”。翻开《美国法典》会看到各类规则多如牛毛,而这也影响了美国的法制化进程。个体的行为必须要在严格的规范、法律约束下进行,这一点与体育的要求是吻合的,所有的体育竞赛必须要遵从竞赛规则,否则必然陷入混乱之境地。罗斯福总统就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橄榄球,不能犯规。”

骑士精神是英国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骑士精神要求个体要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责任,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不为政治、金钱、舆论所奴役。美国的新教徒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信仰价值,依据自身能力改造自然,努力实现自身价值,自律并遵守秩序。美国的体育文化是建立在苛刻的规则和管理体制下的,规则是体育比赛的保障,教练权威不容挑战,队员无条件接受安排。美国社会所追求的自由在体育范畴内似乎难以觅见,细细寻味会理解这恰恰是那种“体制内自由”文化的放大版。《铁血教练》(Coach Carter)中卡特要求队员们准时到场训练;放弃训练比赛去图书馆学习;交一位不同肤色朋友;完成惊人数量的折返跑……。队员们并没有因此感受到精神与肉体的拘禁,而追求所谓“自由”的科鲁兹反而深受伤害。《最长一码》(The Longest Yard)中的橄榄球运动员保罗·克洛伊因为破坏规则打假球入狱,失去了自由的他带领监狱橄榄球队战胜狱警队并赢得对手尊重。在比赛中保罗·克洛伊没有臣服于监狱长的淫威,选择了“拒绝假球”。在一个最不自由之处捍卫了体育的精神,选择让精神自由和无愧。《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的主人公杰克·拉莫塔为了事业低落和感情接同意为黑手党打假拳,采用这样的手段获得了拳王的称号,赢得了爱人的芳心。但是这是和骑士精神背道而驰的,获胜后的他痛哭流涕,因为破坏了公平、自由体育精神的他输掉了灵魂。对于运动员而言,正义、自由、公平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就如同骑士为了爱人公平对决,无关输赢和生死。

2.2 彰显努力、竞争、进取的盎格鲁萨克逊精神

美国文化虽然历史短暂,但是究其根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文明,盎格鲁·撒克逊文明,文艺复兴运动,工业大革命,可以将美国文化理解成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核心特质的西方文化与美洲荒野文化的集合体。托克维尔将其称之为WASP文化(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美国文化以锐意进取、强者生存为主要特点,这也成就了强大且韧劲十足的伟大国家。罗伯特·盖茨说道“历史的垃圾桶里躺满了那些低估美国韧性的国家。”美国的建立是一直伴随着残酷的“丛林法则”。拓荒者们生存在法律的缺失的环境下,“强者生存”的意义变得生动而直接。

美国社会普遍持这样一种观点,不相信命运,坚持“人定胜天”的信条,民众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他们用“fatalistic”来嘲讽那些怀抱宿命论、不思进取者。詹姆士讲得好:“我觉得自己情愿把这宇宙看作是真正危险和富于冒险性的。我决不退缩,决不认输。”[4]。《追梦赤子心》(RUDY)中主人公鲁迪出生、智力、身体素质平平却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即成为圣母大学橄榄球队一员,无数次的申请被拒让他备受打击。最终他成功转入圣母大学,然而缺乏运动基因的他只能担当球队的陪练和替补。在无数次的坚持、等待、消沉、拼搏后他赢得了27秒的上场时间,实现了为之奋斗多年的梦想。《洛奇》(Rocky)系列中充满了对竞争、进取精神的赞美。拳击手洛奇灰姑娘式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了努力成就梦想的信条。印证了海明威的那句名言“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摔跤王》(The Wrestler)中因伤病退出摔跤台的兰迪·罗宾森陷入了低谷,迷失在酒精、暴力、色情中。已是“迟暮英雄”的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女儿劝阻重新步入摔跤台。摔跤让兰迪·罗宾森重新寻回了人生的意义,从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中脱身。影片结尾Bruce.Springsteen的歌声中唱道:“我唯一的信念就是展示我破碎的骨头与遍体瘀青。”坚持不懈、奋勇直前是体育的重要内涵。在《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患有腿疾,智商只有75的阿甘通过奔跑、橄榄球、乒乓球将“简单做到极致便是成功”的信条阐释地淋漓尽致。影片中那句经典的台词“Run!Forrest!Run!”不仅仅鞭策着阿甘飞奔向前方,也在召唤着美国不断前进。

中国的教育曾经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古代的六艺中就有体育的身影“射”、“乐”、“御”。但是后来盛世重文,乱世尚武的观念让教育偏向文的一极,出现了“重文轻武”的怪相,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了诸多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文人,最终是“江南妩媚,雌了男儿”。体育对于整体国民形象、民族性格的塑造具有极大的意义,美国的橄榄球就是向社会宣传雄性力量的最好广告。我国的教育亟需传统“文武两道”思想的回归,更需要发挥电影对体育文化的的积极传播功能,打造“雄健阳刚”的社会审美观。

2.3 宣扬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种族平等的普世价值

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人性与人情是好莱坞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本价值诉求,成为好莱坞电影票房成功的重要支点。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西方世界物质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整个社会沉浸在一片物欲横流之中。远古的善良、恭谦、家庭、宗教等价值观逐渐消退。现代的西方社会亟需寻求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以奥林匹克为主的体育文化代表着积极向上、团结合作、遵循秩序等思想迎合了时代的需要,自然成为西方社会所推崇的文化形式。美国城市化初期,查克维克借助棒球来抵制职业运动的消极、文化酗酒、赌博。美国电影基本主题都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5]。体育题材电影经常将种族平等、关爱家庭、重视教育等话题融入进去。让电影从讲述竞技体育升华到诉说人生、关爱社会。

《成事在人》(Invictus)重现了体育在化解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历史。曼德拉将橄榄球作为化解彩虹之国种族仇恨的良药。影片的结尾,受到激励的以白人为主的橄榄球队战胜了新西兰队,让观影者无不触动。曼德拉在影片中吟诵的William Ernest Henley的《不可征服》中有这样一句“遭受命运的重重打击,我满头鲜血,却头颅昂起”。用来赞颂橄榄球运动的精神不也很生动么?《光辉岁月》中借助橄榄球书写了种族隔离制度影响下的一名黑人教练带领球队破除种族羁绊率队成功的故事。共同的梦想让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在一起拼搏,朱利和泰瑞两人深厚的友谊就是影片宣传价值的微缩。

告诫青少年积极进步,远离犯罪和毒品是美国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电影《铁血教练》(Coach Carter)中卡特教练带领球队取得优异战绩的时候还逼迫队员努力学习,否则终止训练和比赛。因为光凭运动成绩无法让这群孩子步入大学,他们会在毕业后走上街头。影片中的克鲁斯离开球队目睹了亲人在街头被射杀,重回球队和其他队员一样被大学录取。格斗题材电影《永不退缩》(Never Back Down)并不是渲染暴力、血腥、残忍,反而通过吉恩·罗卡来告诉民众千外不要在街头打架斗殴。《勇士》(Warror)将两位在血腥综合格斗擂台上拼杀的角斗士塑造成了为梦想、家庭和责任拼搏的柔情铁汉。电影如果仅仅是以纪实的手法,直白地展示体育比赛就会变得苍白,家庭、责任、关爱等内容的加入使电影温馨起来。

2.4 投映美国社会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清教主义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它强调自我,重视个性,反对违背个人意愿的所有行为[6]。美国人极度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成功时候的感觉与收获。新教教义要求人们向上帝忏悔,改邪归正。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前者偏向“个人主义”,从欧洲逃离的清教徒一踏上北美这片土地就决定了他们必须独立面对各种困难,拓展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文化亘古不变的主题,美国盛行的体育也都包含、展示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橄榄球、棒球、篮球中的核心球员就等同于虚拟了现实生活的勇者,带领团队为了梦想而拼搏。美国学者罗伯特·贝拉所说:个人主义是美国人最深刻的民族特性,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文化特质中带有根本性的东西都来自于它[7]。在美国人看来,真正的英雄是能以个人力量主导整件事情的领导者,所有的超级球星、科学家永远是一支球队或研究团队中的发挥作用最大的那一个人。

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祟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8]。美国是个尊重个性、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同时又提倡自我奋斗。自我奋斗成功的故事是“美国梦”的精髓部分。好莱坞电影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英雄人物单枪匹马战胜邪恶力量,拯救世界的话题永不过时。《万夫莫敌》将一个年过三旬,家庭破裂的老男孩成功打造成了带领职业球队不断前行的英雄。成为球队核心的帕培尔激励球队不断前行,他也借此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42号传奇》(42)中男主角杰基·罗宾逊作为第一名美职棒连盟黑人球员,忍受着歧视在球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也成为粉碎棒球种族隔离制度的先驱。

3 我国体育题材电影的不足

3.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理念的背离

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中美两国文化发展思路的迥异。美国社会注重个人价值的彰显,而中国则侧重集体文化的倡导。体育题材电影也直观生动地将两种不同社会意识形态投射到了荧幕上。《女篮五号》中略显突兀的“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与体育的搭配还是稍显得生硬,不如美国的篮球题材电影处理的微妙。电影阐释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本质内涵——为国争光,却忽略了对个人价值追求的描述。电影《黑眼睛》也难以脱离这样的叙事框架,盲女丁力华在体校集体的帮助与关爱下在残奥会上夺得金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体育电影也在转变。一方面转向体制外的项目。诸如《破风》就从个人出发讲述四个爱好单车的年轻人追求梦想的故事,这里就看不到了为国争光和集体主义的身影。另一方面,我国体育电影叙事方式开始美国化。例如《激战》电影中就融入了美国电影较为常见的爱情、事业、挫折等元素,让其看起来更接地气,与美国的拳击、格斗题材电影较为接近。

3.2 缺少接地气的体育题材电影素材

我国的体育发展模式决定了体育电影土壤的贫瘠,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竞技体育。导致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体基本集中于体制内,而他们似乎与整个社会是脱节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狭隘空间内,运动员鲜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因此拍摄此类电影除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很难再掺杂其他元素。另外,游离于体制外生存的体育项目中存在很多有血有肉的故事题材,但是又缺少社会影响力。例如我国的职业拳击和综合格斗中就不乏励志典型,但在举国竞技体制下仍旧是配角。体育就其本质而言可以看作是“电影”,它时刻反应出编剧的意图,充斥着球迷、裁判、记分员、经理、运动员表演[9]。体育中的主体应当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自由活动,生动演绎各自的精彩。但被限制在体制内的他们无法汲取社会中的营养,所以也就无法诞生出生动感人的故事题材。

3.3 质量与体育大国的形象不符

我国目前在竞技体育领域内已经跻身体育大国行列,但除此之外还是有许多薄弱之处。体育影视、文学方面较之欧美等国家差距明显,与体育大国的身份严重不般配。就体育电影而言,我国目前的体育电影数量不过百余部,并且票房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都非常差。与之相比,商业电影的发展却呈现大红大紫之态势。可见,我国的电影市场是巨大的,但是体育电影领域仍旧是空白点。电影的社会宣传价值是巨大的,一部好的体育电影产生的价值不亚于教育体制下常年的说教。美国的体育电影就为社会民众参与体育引导了方向,为其体育强国的实现功不可没。反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又孕育了诸多电影题材,两者相辅相成。

4 结论

印度英雄甘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想让自己的住宅壁垒高墙,也不想将自家的窗扉堵上,我要让清风吹进户脆,使万国文化自由飘荡。”在后工业时代,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对提升国际影响力,获取经济价值,塑造民族精神有着巨大的意义。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也将文化发展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体育为代表的文化将被赋予更大的历史使命。“口红效应”证明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将步入新的时代。美国电影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好莱坞已经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主阵地。美国体育电影是建立在自由、民主、进取的美国精神基础之上的。在电影中展示了美国社会奉行的价值观。将无畏的个人英雄主义,进取拼搏的盎格鲁撒克逊精神,自由公平的骑士文化,家庭、种族和谐和谐共处的理念融入其中。美国的体育电影注重个体价值实现,其有血有肉,真实专业的叙事手段和技术值得我国的电影界的学习。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是较为落后的,与体育大国的身份格格不入。体育电影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梦文化理念的实现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Emma Poulton , Martin Roderick.Introducing sport in films[J].Sport in Society,2008(11):107-116.

[2] 肖沛雄,万文双.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和而不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28-33.

[3] [美]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M].米静,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3.

[4] [美]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M].刘宏信,译.商务印书馆,1976:151.

[5] 李佑明.徐建纲.美国电影中的文化现象浅析[J].电影文学,2008,463(10):10-11.

[6] 许爱军.《五月花号公约》和美国精神[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1(1):112-117.

[7] [美]罗伯特·贝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周穗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1:190.

[8] 仲掌生.20世纪美国文化断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3):99-102.

[9] Murray pomerance.The dramaturgy of 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sports film[J].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2006,(23)4:311-329.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谁远谁近?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